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杜甫1300周年诞辰:还原…
字里行间彰显悲天悯人 …
假设历史:如果袁世凯死…
假设历史:如果袁世凯死…
今年冬至准确时间为12月…
南京推出“铭记12·13”…
浅谈杜审言对杜甫诗歌创…
1300多年玄奘灵塔遭遇双…
北大硕士毕业4年后在全…
纪念鲁迅诞辰130年:深…
最新热门    
 
杜甫1300周年诞辰:还原真实的杜甫(1)

时间:2012-2-11 20:16:34  来源:不详
所作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为思想支撑,自然是儒家学说[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汉武帝当政之前,只是各种学说中的一种,而且不为官方所看重。笔者不是胡说,请看史书所记:[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难得的是,尽管后来身处乱世,他仍然坚守这个思想阵地未曾有过动摇。

杜甫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注: 广义解释 广义指不同阶级之间因利益和要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狭义解释 狭义指剥削阶级和劳动阶级之间因利害冲突而产生的矛盾。]和政治斗争都达到尖锐的程度,这在客观上给他提供了诗歌创作的典型生活素材;加上他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这种经历给予他的密切观察社会现实的机会和日趋清醒的头脑;加上他个人对儒家入世思想和“仁政”“民本”等进步思想的执著信仰,以及百折不回的倔强性格。这些主客观条件使他创作出一部思想恢弘的“诗史”。

杜甫思想之伟大,首先表现在贯穿于全部诗篇的高度的人道精神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全部杜诗的一条思想红线。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并且投入了自己血泪深沉的情感,这在中国诗史上是罕见的。从天宝十载(751)创作《兵车行》开始,直到大历五年(770)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20年间始终把诗思引向苦难的人民。他以饱含泪水的笔墨,描写了人民群众遭受的兵役之苦,描写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农村的荒废、农民的逃亡,描写了秦蜀路上流民的大批死亡,描写了楚地百姓家徒四壁、卖儿卖女。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依稀犹能见到骊山脚下寒冬路旁那饿死者的惨白的尸骨,听到白帝城外荒村野谷那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的哀哀寡妇的哭声。关心人民疾苦,这绝非仅具道德上的意义,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上看,民生安定乃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杜甫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对民生凋敝的现实感叹并大声疾呼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杜甫不可能抛开朝廷去谋求国家的兴盛,他只能通过匡辅君主的方式去解脱民族的苦难。他的“忠君”是从爱国出发的,所以当他看到君王的行为有悖于国家民族的利益时,便写诗批评。他批评过唐玄宗[注: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的开边政策和腐化的生活,指出正是由于玄宗君臣的堕落,导致了安史之乱[注: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的发生。他批评肃宗不纳忠谏,自以为是,讽刺他的昏庸无能。他批评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剥夺郭子仪[注: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