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莫砺锋:我的《宁钝斋随…
赵勇锋:以分数为导向,…
莫砺锋直言国学热不正常…
莫砺锋:我以为一切好的…
最新热门    
 
莫砺锋:桃花源与瓦尔登湖

时间:2012-2-19 20:25:04  来源:不详
的地方——梦之旅演唱组合在遥远的地方那里云雾在荡漾微风轻轻吹来掀起一片麦浪在亲爱的故乡]中华文明并非一无所知,《瓦尔登湖》中便曾数次征引《论语》和《孟子》,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梭罗知道世上曾有陶渊明这个中国诗人的存在。可是梭罗的生活态度竟与陶渊明如此相似,这真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生动例证。

 

    陶渊明与梭罗的隐居生活,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选择。陶渊明本来是心怀壮志的,年轻时曾盼望着做一番事业。他歌颂不怕牺牲反抗暴秦的义士荆轲,他赞美以微弱之躯衔着树枝去填平沧海的精卫鸟,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朱熹指出:“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真是一针见血的评论。但是陶渊明身逢乱世,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士人,他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只好放弃兼济天下的雄心,转而追求独善其身。当他看透官场黑暗后,便义无返顾地辞官归隐。隐居生活毕竟是清贫,乃至艰苦的。陶渊明耕种所得不足维持全家温饱,有时竟不免向人乞食。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坚决拒绝地方官府乃至朝廷的征召,这是高风亮节,这是对黑暗政治的批判和抗争!陶渊明41岁辞官归隐,63岁去世。这长达20多年的隐居生涯,就是一部精神抗争的历史,是高洁品节战胜富贵诱惑的胜利记录。梭罗呢?他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坚决支持反对蓄奴制度的运动。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处绞刑时,梭罗不但公开发表为布朗辩护的演说,还跑到市会堂去敲钟号召群众追悼布朗。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两年又两个月的隐居生活,固然含有修身养性的意图,但也是对喧嚣城市生活的拒绝,对庸俗社会的疏离,以及对物质文明的挑战。朱熹评陶渊明的名言“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对梭罗也同样适用。

 

    梭罗隐居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见于《瓦尔登湖》这本书,这是他隐居生活的实录,连他盖那座小屋一共花了多少钱都记得一清二楚。当然,瓦尔登湖的山光水色和草木虫鱼也写得详细真切,栩栩如生。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则散见于他的诗歌、散文,《桃花源记》仅是其中的一篇,当然,它是一篇代表作。《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世外仙境,那里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既没有压迫和剥削,也没有争夺和欺诈,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世外桃源”既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那个“欣然规往”的高士刘子骥,其实正是陶渊明自身的影子。《桃花源诗》的最后两句“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诗人理想的直接宣示。所以,桃花源与瓦尔登湖具有共同的本质,那便是远离人寰,隔绝红尘,它们不属于社会而属于自然,它们是厌倦了喧嚣和纷争的人们的精神避难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