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莫砺锋:我的《宁钝斋随…
赵勇锋:以分数为导向,…
莫砺锋直言国学热不正常…
莫砺锋:我以为一切好的…
最新热门    
 
莫砺锋:桃花源与瓦尔登湖

时间:2012-2-19 20:25:04  来源:不详
 

    瓦尔登湖是真实的地点,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们要去寻访并非难事。桃花源却是无法到达的虚幻世界,唐人王维就已叹息“不辨仙源何处寻”,何况今人!既然前者实而后者虚,前者可以亲临而后者只能想象,那么我们能否说瓦尔登湖要比桃花源更有实际意义呢?从表面上看,似应如此,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他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便是看中了那里寂寥无人,《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做同样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求“心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或者说,只要在心灵深处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就行了。所以两人追求的目标虽然相同,但梭罗的行为是我们无法仿效的。地球已变得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即使是那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也早已成为名闻遐迩的“州保留地”,一年四季游人不绝,梭罗小木屋的复制品之前也常有人群在参观、照相,哪里还有隐居之地的丝毫气息!陶渊明的行为却具有永久的典范意义,因为只要你抵拒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同样可以生活在理想的世外桃源,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