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和中国“求好运”故事的情节结构相类同的作品,从19世纪初叶问世的《格林童话》开始,记录成文的各国异文已达500余篇(不含中国),仅在芬兰就采录到177篇。它被故事学家作为“命运谭”,列为AT461型,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巨大故事圈和口头文学经典之作。中国唐代汉译佛经《贤愚经·檀弥离品》中,载有一农民外出拜求端正王智判连环奇案时,他因代他人问难解困而获好报的有趣故事,可能对中国“求好运”故事的情节结构有过影响。但就这个中国故事从构思立意到情节细节组合的整体而论,却已脱胎换骨,蜕化为“国有”了。
这里,笔者不能不提到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1915-1959)先生。1983年5月,他从遥远的[注: 《遥远的》-歌曲 遥远的地方 歌手 梦之旅[ti:遥远的地方][ar:梦之旅演唱组合][al:流淌的歌声]——遥远的地方——梦之旅演唱组合在遥远的地方那里云雾在荡漾微风轻轻吹来掀起一片麦浪在亲爱的故乡]美国西伊利诺大学给我回信:
我本人对此题的初步概念是:中国的说法不可能全是脱胎于印度的,因为中国的461型,开始是主角为了向小姐求婚,才非得觅宝不可。这种开端是欧洲的典型,在印度是没有的。中国的461型宗教意味较浓,可是它的特征“问三不问四”,在印度似乎也没有。你假若要比较中印两国的说法,当然是好的,可是了解中国的传统,在我看来并不需要把印度的说法作为前提。此故事圈在印度的说法,似乎只有21个,但在中国流传的,拙作《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上已列出40多个,加上你发现的,已有100个左右。再过几年,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足够写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了。假如我是你的话的,一定会先把中国的说法整理成一组,用历史地理[注: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法探测传播地区及方向、起源民族及地域,原始形式及意义,尤其要查找古书里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先把中国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再研究别国的传统也不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