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彭小瑜:从《奴隶与社会…
冯天瑜:《辛亥首义史》…
赵瑜:笑谈鲁迅先生的模…
冯天瑜:世界历史的网状…
冯天瑜:对当下国学讲习…
赵瑜:中国学术贫血三百…
最新热门    
 
彭小瑜:近代早期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时间:2012-3-15 11:18:21  来源:不详
16和17世纪的西方,基督教伦理衰败、市场经济刺激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为资本主义的成长和最终胜利进行了道德的准备。这一社会大趋势也侵入到大学,并与专业教育之贵族化的倾向结合,致使大学提高平民社会地位的功能有所衰退。譬如在亨利八世(1509-1547年)和伊丽莎白女王[注: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1558-1603年)统治时期的英国,牛津和剑桥的贵族化已经相当严重。到17世纪初,两校的贵族学生已经超过半数,中下阶层平民子弟凭借教会的奖学金努力维持自己的存在,但是他们在学生中的比例此时下降到40%左右,并且一直持续下降到1810年的1%。贵族子弟在大学的注册比例在17和18世纪有所下降,与富裕工商人士的子弟一起成为欧洲大学生的主体,逆转了中世纪大学对穷人的开放性。现代西方教育的真正和比较彻底的平等色彩要到20世纪才逐渐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20%左右赤贫学生的处境恶化是中世纪后期市场经济兴起和社会重视专业教育的一个派生现象,因为此时中上层阶级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教育对巩固自身地位的重要性。中世纪基督教传统认为知识和智慧乃上帝赐予,不是可以售卖之物,教会在原则上反对收取学费,甚至允许赤贫学生以行乞的方式坚持学习。到中世纪后期,尤其是到15世纪,不仅“不得放过任何一个人”成为一些大学收取学费的座右铭,而且奖学金和各种减免费用的福利也日益向有钱有权势家庭的青年倾斜。裙带关系的风气在大学里日益弥漫,即便穷人的最佳助学办法也是通过朋友、亲戚的举荐到教授家里去当佣人。由此时到19世纪,西方贫穷青年的大学之路变得十分坎坷。哈代在1894年发表小说《无名的裘德》,描写贫民裘德才华横溢、求学无门的困顿经历,引发当时英国社会对这一问题的热烈讨论。

 

    如果说西方大学教育在社会流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从15世纪到19世纪不再明显,中国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仍然把大量的平民吸引到皇帝的官僚队伍中来。科举制度下严格的考试的确带有一种近乎机械的公平性。宋代欧阳修[注: 中文名: 欧阳修 别名: 欧阳永叔,醉翁,六一居士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绵州(今四川绵阳) 出生日期: 1007年 逝世日期: 1073年 职业: 文学家,]在《送曾巩秀才序》里面就已经说,考卷评阅是有严格统一标准的,“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有才学的人如果考试不按照标准去做,那么被淘汰也会被众人看作是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