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彭小瑜:从《奴隶与社会…
冯天瑜:《辛亥首义史》…
赵瑜:笑谈鲁迅先生的模…
冯天瑜:世界历史的网状…
冯天瑜:对当下国学讲习…
赵瑜:中国学术贫血三百…
最新热门    
 
彭小瑜:近代早期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时间:2012-3-15 11:18:21  来源:不详
平的、无可奈何的。有才学而不守规矩,落第也是活该,“有司有法,奈不中何”?到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日益严密,竞争也日趋激烈,有人甚至提出明代生员到进士的比率为三千分之一。考试办法形式上的公平性是不容置疑的,裙带风会相应地受到抑制。潘光旦、费孝通的研究说,清代士人中平民出身者在30%以上。然而秦晖、何怀宏、钱茂伟的晚近著述都反对把这种社会流动等同于造就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秦晖君说得最透彻:科举意味着天下学子平等地作为皇帝奴才的候选人,恰似天下女子平等地作为皇帝嫔妃的候选人。能够吸收社会各阶层优秀分子的科举制度显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最“险恶”、最有效的统治手段。当然,“险恶”一语在这里未必一定要做负面的理解。

 

    对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西方工商人士和中产阶级[注: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来说,大学教育无疑是他们与贵族竞争的手段,是削弱封建特权和造就社会平等的途径。中世纪大学看重的是修习课程本身,而轻视资格考试。威廉·弗里霍夫(Willem Frijhoff)在《近代早期欧洲大学》(Universitie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1996)里谈到,情况这时开始发生变化,竞争性的资格考试开始成为大学毕业生谋取前程的关键环节。在这里,西方教育考试制度与科举制度的有趣异同也浮现出来。宗教改革以后,天主教和新教的神学教育质量得到很大的加强,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对学生进行比较严格的考试,并以通过最终的资格考试作为担任圣职的前提。追随教会的榜样,16世纪中叶,法国国王开始推行法官的资格考试,德国和北欧国家在17世纪也相继组织司法官员的资格考试。普鲁士[注: 普鲁士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在18世纪建立和普及的资格考试制度是西方国家[注: 西方国家 人们常说的东西方国家划分有三个标准: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若只考虑地理位置,英法美等处于西半球的国家可称为西方国家;若从文化背景上讲,]中最系统的,这固然体现了政府试图以国家考试手段控制人才的用意,但是其主要原因还是近代社会的专业化趋势,即对律师、文官、医生、教师和牧师等重要行业从业者的质量控制。普鲁士没有英法等国的老大学传统,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的政府对大学教师的任免也很少干预。中世纪大学的独立精神根深蒂固,也影响到普鲁士和德国其他地区的学校。近代早期欧洲各国大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家更多的赞助和支持,获得了更加稳定的财政保障,教授的物质待遇也随之改善,而国家对大学的行政干预一直相当有限。沙皇俄国的情况比较特别,大学一开始就是官办的,大学教授有浓厚的御用文人性质,甚至负责组织宫廷的庆典和写作赞颂皇室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