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彭小瑜:近代早期欧洲大…
彭小瑜:从《奴隶与社会…
冯天瑜:《辛亥首义史》…
赵瑜:笑谈鲁迅先生的模…
冯天瑜:世界历史的网状…
冯天瑜:对当下国学讲习…
赵瑜:中国学术贫血三百…
最新热门    
 
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时间:2012-3-19 16:55:38  来源:不详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说过,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不分出身,不分财产,在人民中挑选优秀人物来建立其教阶制[注: 教阶制 拼音: 解释: 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等级和教务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分为主教、神父、助祭三个等级,主教中又分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等,各有管辖区域(教区)。]度”。他还就此评论说,“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最杰出人物吸收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越险恶”(《资本论》第3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79页)。由于教会同时也是国王官吏的主要提供者,所以马克思所描写的这一情形自然也延伸到世俗政府。邓嗣禹先生援引的拉什德尔所著《中世纪欧洲大学》一书,出版于19世纪末[注: 李慧珍,分别在1997年1月在北京和1997年5月在日本出道的,她的成名歌曲是《在等待》。1993年,她获温州市“金融杯”和一等奖“龙港杯”金奖及浙江省通俗歌曲大赛金奖。],修订本出版于1936年(Hastings Rashdall,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3 vols.),至今仍是欧洲教育史的经典之作。该书遵循传统的西方大学史写法,按照国别组织叙述,分别介绍各所大学的情况,重点在大学制度和法规,但是有专门的章节对大学起源和学生生活进行细致描写,最后一章谈到大学的社会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大学史的研究重点由制度史转向社会史,其成果对我们了解大学在官员铨选和社会流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帮助。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欧洲大学校长执行会议主持编辑和出版的4卷本《欧洲大学史》,其中第1卷和第2卷是里德-西莫昂(Hilde de Ridder-Symoens)主编的《中世纪大学》(1992)和《近代早期欧洲大学》(1996)。

 

    大学学位在中世纪逐渐成为官员的准入资格。拉什德尔曾经说,中世纪大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把世间事务的管理,也就是世界的统治,放在受过教育的人们的手中”。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法学院毕业生。我们可以把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简约地描述为皇帝—官员—平民,中世纪欧洲的情况就很难这样概括,因为国王、大贵族、城市、主教和教宗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对应的官员铨选也必定多元化。欧洲社会通过大学培养以及向宫廷和教会输送官吏的制度很适合这样的环境,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央政府[注: 中央政府centralgovernment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地方政府的对称。负责统一领导全国地方行政工作,集中掌握国家的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行政职权。]权力的相对薄弱是中世纪欧洲没有出现中国式科举考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没有择优录用官员的传统,其大学教育制度本身就承担着与中国科举类似的功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