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刘仰东:去趟民国
刘仰东:胡华和宋涛——…
谭旭东:中华文化的重塑…
李东东:清华赋——贺清…
丁东:中国大学向何处去
曹海东:《论语》之“敏…
刘延东:在新的起点上推…
刘仰东:民国众吃相
刘仰:把《红楼梦》说成…
李东东:从新闻出版大国…
最新热门    
 
刘仰东:话说成都——圈点《成都通史》

时间:2012-5-23 12:02:39  来源:不详
    近代以来,成都可说的话题就更多了,《成都通史》最后一卷(《民国时期》),也是最厚的一卷。城市的转型、制度的嬗变、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尽在其中。本土作家李劼人被当成范例,纳入“作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一节。李劼人是作家,也是大学教授、民俗学者、饭馆老板和住宅设计师。成都之于他,不亚于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之于老舍。如今街上举目可见“成都小吃”的招牌以及各种档次的川菜馆,李劼人则可谓川菜通人,不仅擅烹饪,还精于研讨、品评和论道。《成都通史》记:“他对四川饮食文化的研究堪称独步一时,他较为系统地对四川菜系、席桌规格、一些名菜的起源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成都名小吃的制作过程和风味特色有较为深入的考察,这些研究成果都陆续发表在《华阳国志》和《风土什志》副刊上。”抗战期间,李劼人在成都郊外设计建造一所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住所,并题“菱窠”于门楣。后来曾到此作客的宋云彬说:“李劼人是一个很懂生活的人。他家的房子是泥墙草顶,但里面的陈设很讲究,布置得很雅致。他说他的屋子因为泥墙打得厚,好比人家窑洞,所以冬暖夏凉、非常舒服云。”李劼人所著《旧账》,记述成都的风土人情、城市街道、土产佳肴、历年市场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及各种食品的价格涨落情况;所著《说成都》,则考证成都的市街变迁,记录名胜古迹、历史掌故、地方特产等等。在李劼人的身上和笔下,可以看到几分成都历史文化的缩影,他是有资格载入《成都通史》的。换言之,由一人而观天下,成都若没有博大精深厚重浓郁的文化底蕴,也熏不出李劼人这样的人物。

 

    这部《成都通史》从动议到成书,历时十余载。修史计划几起几落,最终在成都市社科院的组织下,于2011年成稿出版。《成都通史》是成都建城2300年来的第一部通史,从里到外,从内容到形式,都可见编写者的心血和功夫,据说仅装帧方案就修改十几次,以蜀锦图案为主题的成稿既体现了成都元素,又富于时代色彩。历来城市史或地方史研究,囿于自身局限性,往往难成气候,《成都通史》则充分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梳理、分析和运用最新史料,从而借成都一地,把地方史研究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成都通史》是集地方史研究之大成者,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文化工程。略感不足的是,《成都通史》只写到1949年,没有“通”达新中国[注: 【1】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 拼音:zhōnɡ huá rén mín ɡònɡ hé ɡuó 英语: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PRC) ,],让这部大书留下一点缺憾,当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补缺的机会。(左图为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