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福民:龙舟竞渡与中华…
陈鲁民:多读点无用之书
学生宿舍旁挖出明朝古墓…
陈鲁民:钱锺书报恩
张未民:文化的价值
陈鲁民:爱屋及乌
黄朴民:魏孝文帝巧迁都
陈鲁民:文化“拼爹”与…
郭盛民:从历史、文化的…
黄朴民:古司马法与前《…
最新热门    
 
杨建民:胡适“别”解古典诗词

时间:2012-7-23 16:30:07  来源:不详
    为何历史上需要“文学革命”,胡适认为,是因为文学“有病”了。病在何处?按胡适留学期间尚不完备的见解,有“无病而呻”;“摹倣古人”;“言之无物”……仅以“言之无物”看:“诗人则自唐以来,求如老杜《石壕吏》诸作,及白香山《新乐府》、《秦中[注: 秦中 概念 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又名关中。-qinzhong]吟》诸篇,亦寥寥如凤毛麟角。晚近惟黄公度可称健者。余人如陈三立、郑孝胥,皆言之无物者也。文胜之弊,至于此极,文学之衰,此其总因矣。”仅由此考察,唐以下宋、元、明、清数百千年,言之有物之诗作,不过“寥寥如凤毛麟角”。这样的状态,不需要进行“文学革命”吗?

 

    这样的思想,胡适在他那篇名文《文学改良刍议》中发展为“八事”。在避免“三病”之外加有“须讲求文法”,“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等。虽然这种归纳仍嫌粗放,并且未能究诘到根本,可这些文字在当时问世,仍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除去这样宏观考察古典诗词演变线索脉络,在一些具体作品探讨上,胡适也新见迭出。这一些“新见”,不仅震动当世,同时也给后人留下许多思考的课题。

 

胡适最早自发在课余做的一篇有分量论文,便是《〈诗三百篇〉言字解》

 

    《诗经》是中国旧读书人大多要求背诵的发蒙读物,胡适亦不例外。在海外留学期间,胡适最早自发在课余做的一篇有分量论文,便是《〈诗三百篇〉言字解》。在其中对《诗经》里“言”字的用法,通过比照,亦运用西方语法系统,得出恰当意义及正确用法。这是胡适对这部重要作品研究的最早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