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新路径与新学境:中古…
巴黎论道:儒学与新人文…
乐黛云:人文主义与新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探讨传统…
评孔思潮与思想启蒙
王为衡:刘少奇与新闻工…
浅析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
范光陵与新古诗
一个“闲书呆子”的自白…
冯友兰的委屈与尴尬——…
最新热门    
 
西潮与新潮:民国小学社会教科书整理侧记

时间:2012-10-15 15:16:47  来源:不详
 

    经过民国初期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在1919年成为中华民国[注: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成立于1912年的民主共和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及联合国五个主要创始会员国之一。]教育的新宗旨。1922年底,北洋政府公布了新学制。教育界经过半年努力,于次年6月刊行《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根据新学制,清末以来注重道德教育的小学修身科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门崭新的课程——社会科。

 

    回到20世纪20年代,不难发现,社会科的出现与其说是美国教育思潮对民国教育改革的直接影响,不如说是国内教育人士对传统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反思,它承载了国人对具有共和精神的健全国民的诉求。在《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初级四年社会课程纲要》起草人丁晓先看来,“旧时的修身科,注重在个人的道德修养,着眼在个人方面,目的在修养成功一个矩步规行的循良佳子弟;虽也可算在人格修养上用工夫,但因其含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意味,只是人格上片面的修养。即使达到了期望的目的,也未必即可适合共和国民的资格”。

 

    从1912年11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对修身科的目标和内容规定可以看出,“修身要旨在涵养儿童之德性,导以实践。初等小学校宜就孝悌、亲爱、信实、义勇、恭敬、勤俭、清洁诸德,择其切近易行者授之;渐及于对社会对国家之责任,以激发进取之志气,养成爱群爱国之精神。”

 

    而社会科的教学,则是从了解社会、观察[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观察时运用外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形态的一种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感受活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