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江油李白专家提出十大史…
为争“李白”政府翻脸 …
“李白”不是用来消费的
托上李白的福,走上幸福…
新解李白:“两岸猿声啼…
学者发现李白新思想 《…
雷达:对川甘两地李白故…
李白故里之争不完全是学…
李白“故里”之争充满歧…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
最新热门    
 
争李白故里何劳官方上阵?内耗之争别成笑柄之谈

时间:2010-4-15 11:32:42  来源:北京晨报

  李白的故乡在何方呢?往事越千年,今天,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纷纷自称是李白的故乡,点燃了李白故里争夺战。特别是江油和安陆两地,干脆放弃了学术争鸣,当地政府赤膊上阵,文攻笔战,一个名人故里之争,上升到官方层面,这在国内极其罕见……

  -疑惑

  披上功利的外衣

  何言文化效益

  名人沦为资源,“故里”代表利益。只要有利益存在,只要有炒作空间,不要说历史文化名人,就算是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想象的神话虚构人物孙悟空,都被各地的学者们考证出好多个“猴王故里”来。还有前不久张家界“借力”大片《阿凡达》推行的“哈利路亚战略”,心态也大抵如是。

  这些年,“名人”不像名人,“故里”不像故里,猴子不像猴子,学术不像学术。在当前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孙悟空已经不再是孙猴子,“名人”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成为一种消费道具。就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着猴王到处安家、唐僧包二奶的消费时代的学术闹剧。“消费”正在消解着学术的价值内涵,古人、历史乃至一些文化遗产,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可操控、可娱乐、可恶搞、可利益驱动的橡皮泥。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原本无可厚非。但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过度可悲。被如此争夺的名人故里早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当李白被披上了功利的外衣,早就贬值到了一个极限,还能创造什么文化效益?王艳

  无非是折腾而已

  李白故里到底在哪儿真的那么重要吗?对一般人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反正李白是中国人。但各地争抢李白故里的原因相信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只要和李白联系上,那就是可以抓眼球的,就是可以“不尽钞票滚滚来”的。李白故里争夺战的导火索是湖北安陆的一则城市宣传片。2009年8月中旬,湖北安陆在央视4套投放城市宣传片,每天播出三次,宣传片内容是“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陆涉嫌“侵权”,要求该宣传片停播。而接下来的一些事情也就没必要说了,可谓是弄了个鸡飞狗跳墙。

  但也正因为如此,争夺李白故里的实质也就变成丑剧、闹剧了。而类似的闹剧还不是个别的。别说曹操、刘备等了,就连孙悟空这样虚构的神话小说的主角都要被争来争去的,甚至西门庆、潘金莲等也成了一些地方钟爱的“祖先”。反正不争白不争,争了不白争。因为没有任何机构能够确认这些“名人”们的户口到底在哪个派出所,身份证号码又是多少等。国家工商总局就曾介入到李白故里之争中来,但却根本就说服不了任何一方。

  而说“不白争”的原因在于,争了就会让自己出一把名的,好名赖名都是名对不对?而更加重要的是,这是大兴土木的由头。比方,江油和安陆兄弟阋墙,官方直接出面,甚至拉开一副“对簿公堂、水火不容”的架势,其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到之前两地围绕李白故里开发所投入的大规划、大资本和大项目,使得这一争夺成为两地谁也“输不起”的战斗,李白故里花落谁家,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应该承认,打名人牌确实是提高当地知名度的有效办法之一了。但这样的知名度到底有多大意义呢?能提高当地的品位?真的能财源滚滚?结果十有八九也不是一个折腾而已。刘兵

  -担忧

  别成了国际玩笑

  不知道中亚人是不是也将李白尊为“诗仙”,是不是中亚人也通晓了文化产业中“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但中亚人至少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我们继续内耗下去,李白还真就会变成人家白种人的子孙。到时候,我们国内宣传来宣传去,却成了给别人做嫁衣,一旦人家有了定论,那么,如果想去看与李白有关的文化内容,请去中亚!

  “李白耶夫斯基”的例子告诉我们,国内各地方政府不是不可以争夺他们的故里,只是一定要有个前提——即保证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国人。别争来争去,却被别人注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一两个名人,对于我泱泱大国来说也倒没什么,可别让这样的内耗之争成为别国或历史的笑柄之谈。王传涛  

  -评判

  机关算尽太聪明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