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红楼梦》有消失的南京…
《红楼梦》出现多处南京…
南京大屠杀哭墙将延伸 …
南京江宁一工地挖出一口…
南京大学教授撰文指汪晖…
新京剧电影《孟母三迁》…
擅自施工致南京明城墙遗…
南京明城墙水西门遗址成…
日军封锁南京上空 何启…
南京市将“抢救性发掘”…
最新热门    
 
南京风景区拟拆迁民国报人之墓 市长批示阻止

时间:2010-4-18 12:42:58  来源:现代快报

  张友鸾,他办的报纸曾得罪汪精卫

  他是南京人的挚友,生前有报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今年三月,位于将军山龙泉寺风景区的他的墓地面临被迁的命运

  2010年清明节过后不久,将军山龙泉寺风景区附近的后庄村里,村民们的目光聚集到了村里向阳坡地上的一座墓。这座墓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就在不久前,它还被列在迁移名册里,是南京市市长季建业的一个批示改变了它的命运。在批示中,季建业明确要求调查此事,并说:“如风景区建设把名人墓迁了,岂不酿成‘无文化’之笑话。”他还提醒,“别再干这类糗事了”。

  季建业讲到的名人,即是这座墓的主人张友鸾。虽然在大多数南京人的眼里,这个名字稍显陌生,然而,早在民国时期,他就已名扬天下,与张恨水、张慧剑、赵超构共铸了“三张一赵“的报坛佳话。

  墓碑碑文镌刻张友鸾传奇经历

  阳历四月的一天午后,刚刚经历过一场春雨的南京显得格外亮堂。在当地村民、坟亲家杜阿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将军山龙泉寺风景区附近的一处向阳小山坡上,民国报业巨子张友鸾的陵墓就坐落在这里。

  远远地,就看见三座圆顶状的陵墓,走近看,西侧那座便是张友鸾和夫人崔伯苹的合葬墓。墓碑背面的文字透露了墓主一生的传奇经历:

  “张友鸾原献县人,以祖官太平知县,因籍安庆。一九二二年入北京平民大学,受知邵飘萍,主编京报文学周刊。奉老师李大钊命,主办国民晚报。又为世界日报、新民报、立报总编辑,复主南京人报,支持解放事业。新中国建立后,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注解水浒等,选编不怕鬼的故事。夫人崔伯苹铜陵人,平民大学同学,一九二六年结婚,六十余载甘苦与共,同登寿域。友鸾聪颖有才,博学多闻,与张恨水、张慧剑并曰三张。文笔酣畅,思如泉涌,写白门秋柳记、誌公传、魂断文德桥等小说,被称为南京的左拉。而中篇小说赛霸王,魔盒罗六种,写志士奋发或错案终白,以抒其慷慨磊落之气。复为长篇秦淮粉墨图,写国大丑剧,示金陵末世,讽而近实,奇而有正,俱堪传世。友鸾英姿俊秀、襟怀坦荡、清羸幽默、风雅率真。记曰:是为南京人之挚友。”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张友鸾是中国报业先驱邵飘萍的弟子,其生前有着报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他与南京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不仅主办了《南京人报》,而且写下了大量与南京有关的小说。因此,碑文称他为“南京人之挚友”。

  记者指着墓碑正面的“张友鸾”三字,向坟亲家杜阿姨和她身旁的另一位村民打听是否知道张友鸾其人。面对询问,两人纷纷摇头。杜阿姨说:“我也不知道这人是谁,就知道他家还有人住在城里,年年都来上坟。平常,我也代他们看看,防止墓地被破坏。三月底,还是我打电话跟他们讲了迁坟的事情。”

  他的女儿就生活在南京

  记者辗转找到了写信给季建业市长的老报人、新华日报社原社长刘向东,正是因为他写给季建业市长的一封信,张友鸾的墓地才得以保留。

  刘向东告诉记者,今年4月初,他从张友鸾先生的女儿、女婿处得知,因为龙泉寺风景区要重新规划设计,因此相关单位于三月底告知他们,要求将墓地迁走。“我与张友鸾先生的女婿是同事,认识多年,听了这个消息,我很惊讶。要知道,‘三张’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他们,对于研究民国史有重要作用。而且,张友鸾的墓地建在龙泉寺风景区内,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含量。作为南京文脉的一个组成部分,张友鸾的墓不该迁。”

  抱着这样的心态,刘向东给季建业市长写了一封信,“很快,季市长就做了批示。现在,迁坟已经停止,具体会怎样规划,还要看规划局的方案。”

  关于张友鸾其人,刘向东建议记者,“他的家人还生活在南京,他们对他的了解肯定更全面,你可以去问问他们。”

  按照刘向东的建议,记者找到了张友鸾的女儿张锦和她的丈夫李承邰,他们就住在五台山体育馆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张锦今年80岁,是张友鸾的次女,在她的回忆和讲述里,民国报人张友鸾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22岁挑战张恨水执掌《世界日报》

  1925年秋,张友鸾还是北京平民大学的学生,此时的他,已经和同学办过一个颇具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