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红楼梦》有消失的南京…
《红楼梦》出现多处南京…
南京大屠杀哭墙将延伸 …
南京江宁一工地挖出一口…
南京大学教授撰文指汪晖…
新京剧电影《孟母三迁》…
擅自施工致南京明城墙遗…
南京明城墙水西门遗址成…
日军封锁南京上空 何启…
南京市将“抢救性发掘”…
最新热门    
 
南京风景区拟拆迁民国报人之墓 市长批示阻止

时间:2010-4-18 12:42:58  来源:现代快报
规模的文学社,还办过一个文学同仁刊物,在编辑方面具备了相当的才能。当时,张恨水是《世界日报》的总编辑,但他因为一些矛盾决定离开《世界日报》,并向社长成舍我提请辞职。

  报纸没有总编辑,那还怎么办?于是在一位安徽老乡的推荐下,张友鸾被介绍给了成舍我。然而见面后,成舍我才发现,张友鸾只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成舍我虽然口中答应张友鸾接替张恨水,然而心中却不大放心,另一面仍旧大力挽留张恨水。张恨水终于答应不走了,于是仅到报社三天的张友鸾就被辞退了。年轻气盛的张友鸾,一气之下写了一封信给成舍我,说他“狐埋狐搰,反复无常”。这句话出自《国语·吴语》,意思是说,成舍我的这种做法,就跟多疑的狐狸一样,刚把东西埋下,又挖出来看看,疑虑太多,不能成事。

  成舍我看到张友鸾的信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喜过望,说:“此人非用不可!”此时,主编《世界日报》社会版的陈大悲正好离开报社,于是张友鸾被聘为社会版编辑。一年后,张友鸾开始担任《世界日报》总编辑。

  在《世界日报》工作期间,张友鸾经人引荐,结识了李大钊,并在李大钊支持下,接手了《国民晚报》。不久后,军阀枪杀进步人士,报纸处境艰难,报人转而南下。晚年回忆这段往事,张友鸾曾经不无遗憾地说:“ 大钊先生被害,《国民晚报》被封,我觉得回北京没有意义,便决定留在南方。我为自己立下了戒条:‘不做官,不入官报’,做一个‘超政治’的新闻记者,但这终究是个幻想。”

  报道得罪汪精卫

  之后,张友鸾到了南京。张友鸾的大女儿张钰,她在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中,详细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1934年5月,张友鸾担任《民生报》总编辑期间,刊发了一条新闻《行政院盖大楼,建筑商贿买政务处长彭学沛》,揭发汪精卫下属彭学沛接受建筑商贿赂,私盖别墅。新闻一发表,彭学沛就向法院控告《民生报》“妨害名誉”。当时不少人从中调停,希望《民生报》登一个更正启事,彭撤回诉讼。可是,因为事实俱在、证据确凿,《民生报》拒绝更正,于是便闹上了法庭。社长成舍我亲自出庭答辩,并把万言答辩书登在《民生报》上。彭学沛羞恼之下,找到汪精卫哭诉,汪精卫便施加政治压力,把《民生报》上刊登的一条海通社消息硬说是 “泄露军机”,下令宪兵司令部派人到报社封门、抓人。见来者不善,张友鸾说:“我是总编辑,新闻有问题责任应该我负,我和你们去。”然而,宪警指名道姓要抓成舍我。结果,成舍我坐了四十天牢。

  成舍我出狱后,为了表示自己的立场,“只要汪精卫一天在南京,《民生报》就一天不复刊。”

  张友鸾刊发的那则新闻中所指的行政院大楼,就是今天位于长江路292号总统府东花园内的行政院南大楼。

  与张恨水合办《南京人报》

  1936年,张恨水出资办《南京人报》,张友鸾担任总编辑。《南京人报》是一张四开小型报,因为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百姓,和当时流行的官办报纸完全不同,因而一经推出就很受市民喜爱,一开始就销量很大。

  《南京人报》的办报主张,坚持了张友鸾为民办报的“超政治”主张。然而,1937年的七七事变,再次打破了张友鸾的新闻梦。就在七七事变后,《南京人报》编发了一条中央社的消息,标题做得十分醒目:《南京只剩一口兵》。这种明显的讽刺,让何应钦恼羞成怒,亲自下令封门抓人,报社两名记者先后被捕。在日军占领南京的前几天,《南京人报》被迫关闭。此后,张友鸾迁往西南,在重庆、成都等地继续办报。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4月8日,《南京人报》在南京复刊。张友鸾主张民营报纸必须为老百姓讲话,要敢于讲真话,政治上要“公平”、“中立”,这种书生气的做法,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一直坚持。《南京人报》复刊后,张友鸾曾为此和《救国日报》社长龚德柏之间有一场险恶的笔战。

  为了对付《南京人报》的“超政治”和“中立”,龚德柏多次发表文章,称张友鸾是“共产党的尾巴”。当时有常例的新闻招待会,龚德柏照例开骂《南京人报》,然后一左一右掏出两只手枪往桌上一拍。面对龚德柏的嚣张,《南京人报》针锋相对,奋起自卫,他们查到龚德柏在抗战胜利后,以“少将参议”的身份接收了两家价值颇高的日本印刷厂,于是报社将这则丑闻捅出,龚德柏才安静了下来。

  张友鸾早年经历的这些事,他很少在孩子们跟前提及,张锦说:“我们都是通过母亲的计述,才了解到这些事,还有些事情,居然是通过看报纸才知道的。”

  归葬南京,长眠牛首山旁

  1952年,张友鸾主办的《南京人报》停办,不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