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南京市作协副主席:从六…
南京尧化门一带发现六朝…
南京夫子庙曾是红灯区 …
两岸四地高僧大德南京见…
南京中山陵申报世界自然…
87岁美国飞虎队成员向南…
南京中山陵有望在两三年…
南京认定首个非遗生态保…
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约1…
文献与考古相互能对照 …
最新热门    
 
南京郊区明代太监墓:怀忠墓揭露天妃宫秘闻

时间:2010-7-2 12:50:01  来源:金陵晚报

  南京小土山埋着越南籍太监

  祖堂山出现太监洪保墓,说说南京郊区明代太监墓的那些事儿

  太监下葬也很风光

  明史研究者郑自海告诉记者,明代永乐朝,篡位上台的朱棣重用太监,很多太监获取了此前想都不敢想的高官厚禄。不少太监死后,风风光光地葬在南京周边风水极佳的地区,其墓葬的形制、陪葬物一点都不输于朝中大臣,这使得太监墓屡屡在南京周边地区出现,并且有诸多考古发现。

  南京南郊地区丘陵起伏,山水形势极佳,很多太监把死后葬地选在了牛首山、祖堂山一带,目前,雨花台区铁心桥、西善桥、板桥以及江宁区辖区内都有太监墓出土。可以确认的墓主有下西洋正使郑和、内官监太监罗智、内官监太监杨寿、司礼监太监金英、司礼监太监怀忠、南京守备太监郑强、南京守备内官监太监余俊、司礼监太监吴经、御用监太监王瑾、都知监太监杨庆、都知监太监洪保等。

  名学者“张冠李戴”太监墓

  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的高家库村小龙山有一座明代古墓。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历史学者朱偰先生来到这里考察,并且拍摄了历史照片,收录在《金陵古迹名胜影集》里。朱先生记载,当时这里尚存一座御碑亭,有石坊一,华表一对,另外还有龟趺。后来,在所著的《郑和》(三联书店1956年版)一书中,朱偰进一步提出,高家库这座明代古墓的墓主人就是郑和。

  朱偰先生学贯中西,但是在“郑和墓”的问题上,他却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郑自海告诉记者,小龙山古墓的墓主其实是明代守备、南京司礼监太监郑强,而真正的郑和墓应该是在牛首山山麓。朱偰为什么会弄错呢?郑自海分析,因为郑和与郑强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点:他俩都姓郑,都是太监,也都当过南京守备,以讹传讹,大历史学家出个小错误,也在情理中。

  郑自海告诉记者,郑强生活的年代,比郑和晚50多年,但二人都是明代南京地位显赫的太监,他们都担任过“南京守备”这一要职。永乐迁都以后,南京仍为“根本重地”,“南京守备”就负责南京“一切留守防护之事”,实际上是南京地方上最高负责人之一。郑强墓的确认,还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明,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曾发掘清理过小龙山明代墓,发现了玉带等珍贵文物,当时还出土了“郑强墓志”,现存南京市博物馆。

  “安南”太监葬到了南京

  雨花台区西善桥宁芜铁路旁边,有一座海拔不到40米的小土山,山上曾有一座英台寺,这座山因此被叫做“英台寺山”。1953年12月初,雨花台区的建宁砖瓦厂在英台寺山上距离英台寺旧址不到50米的地方取土,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明代砖室墓。考古工作者随后对此墓进行考古发掘,结果发现了一盒墓志,标明墓主是“明故司礼监太监金公”,也就是明代的司礼监太监金英。因为此墓已被盗过,墓中出土文物不多,最主要的出土文物为精美的白釉带盖瓷瓶和锡果盘等。

  “金英这个人很有趣,他是当时不多的来自越南的太监!”西善桥文史研究学者朱向东告诉记者。永乐五年(1407),朱棣命令征夷将军张辅率大军征服安南(今越南),在当地抓了一些聪明俊俏的男童,带回国内进行阉割后送入宫中,金英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才十三四岁。

  金英入宫后,先后侍奉过四位皇帝,在明宣宗时,最深恩宠。金英死于景泰七年(1456)六月初一,当时63岁。从《明史》有关记载可以看出,金英死之前,曾犯事,差点被处死。为了表示惩罚,景泰帝给他作出安排:“命往南京安处。以就优闲”,这也就能够解释这位大半生在北京活动的太监,死后为什么葬到了南京。

  金英非常信佛,自称“奉佛弟子”。死后,明景泰帝念及金英一生侍奉皇室,命令在金英墓附近建寺庙,也就是“英台寺”,此寺曾是西善桥一带规模最大的佛寺。

  怀忠墓揭露天妃宫秘闻

  1987年8月3日至5日,雨花台区天保桥的南京市轻化公司的工地上,工人们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考古队员进行了清理发掘后,在墓中发现了墓志,确认此墓墓主为明代天顺年间的南京守备、司礼监太监怀忠。

  “这又是一个高级别的太监!”朱向东说。考古工作者从墓中发现了玉腰带、玉竹、料珠等文物,而出土的有褐釉款“内府”的白瓷梅瓶,更是明代官窑瓷器精品,暗示着怀忠的地位显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