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跟着“大鳄”走
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
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
“大学之道”——《大学…
上博《诗论》“大敛材”…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
“大闹天宫”非吴承恩创…
两类不同性质的“大国崛…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
“文学”与“大东亚战争…
最新热门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

时间:2009-8-8 16:54:09  来源:不详
即使不幸死去,也定会死而复生,或死后团圆,更有甚者如改本《金锁记》,用想象的方式让窦娥与其丈夫蔡昌宗历经种种磨难而最终团圆——此即第28出所谓:“漫道断弦无续处,须知缺月有圆时。”信仰支撑着幻想,幻想调节着现实。即使被誉为真正“悲剧”的《窦娥冤》,也总能在窦娥的命运中找到一种转化机制:老天示警,清官降临;而清官恰恰又是她的生身父亲,于是在清官加父亲的双重庇护下,她的冤狱终于得到昭雪。虽未让她死而复生,但社会矛盾却在一片其乐融融的喜庆气氛中化为乌有。“化”而成“和”的化功,于此可见一斑。综上所述,“大团圆”是无违中道的控制机制,对立统一的转化机制,“发而皆中节”的艺术机制……共同化合、生产出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由此“文化文法”组织化合而来的大团圆,正妙合中庸和谐之道本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它所传达的更多的是“集体的语音”,而不是“个人的声音”,它所揭示的是群体的信仰,而不是个人的命运。
  
  这里,我们应当警惕的是,在这种消解矛盾、推崇和顺的融突化合机制中,含有意识形态的元素,不能因重视“和”而忽略了其潜在的“权力机制”和劝勉、规导作用。钱穆先生虽对“中庸”之道独有情钟,但他有一点是看得很清楚的:“中庸之为德,其有助于中国秦汉以下之大一统”。[22]故而剥露它的意识形态维度,并对之加以反思,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 参 考 文 献 ]
  [1] 科内尔•韦斯特.少数者话语和经典构成中的陷阱[M]∥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马海良,赵万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孟森.明清史讲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0.
  [3] 谭正璧,谭寻.曲海蠡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9.
  [4] 王瑷玲.晚明清初戏曲中情理观之转化及其意义[M]∥黄俊杰.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 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48.
  [7] 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M]∥胡晓明,傅杰.释中国: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8] 鲁迅.论睁了眼看[M]∥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7-240.
  [9]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张隆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10.
  [10] 徐贲.布迪厄的科学知识分子和知识政治[M]∥陶东风,等.文化研究:第4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29.
  [1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12]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5.
  [13] 方东美.哲学三慧[M]∥胡晓明,傅杰.释中国: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4]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7.
  [15] 陈昭瑛.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M]∥黄俊杰.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78.
  [16] 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施忠连,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7]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4,45.
  [18] 饶宗颐.澄心论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65-67.
  [19] 张德胜,等.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社会学研究,2001(2).
  [20] 张立文.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J].学术月刊,1998(1).
  [21] 李亦园.文化与修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25.
  [22] 钱穆.晚学盲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6.[责任编辑 杜 敏]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