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关于王老吉主演的文字游…
关于金融危机的18个为什…
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关于风水,周易,中医的…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关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伦理…
最新热门    
 
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

时间:2009-8-8 16:54:36  来源:不详
新宫。初令军人(乃民字,唐避太宗讳改)以二十一成丁。减十二番每岁为二十日役;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高祖纪(下)》开皇十年五月乙未诏日:“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新唐书·兵志》所载唐代府兵制度则是很具体、很完备的:“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凡火具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钁、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床二,镰二。队具火钻一,胸马绳一,首羁、足绊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艄、毡帽、毡装、行滕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人而出给之。”又说府兵制“备于隋,唐兴因之”。因此,从唐代府兵制即可考见隋代府兵制。《木兰诗》中写到的情况和《新唐书》的记载是一致的。“火”或“火伴”一语就是明证。

    二、可汗。《木兰诗》内容上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写的是汉族的生活,用的是汉语,而混称“天子”“可汗”。这反映隋代的政治特点。隋文帝受禅于北周,统一中国。但由于北部中国长达二三百年的异族分裂统治,政治制度很难一朝划一。“天子”和“可汗”混称,刚好说明隋天子和各部胡人的关系。有人提出“可汗”没有封“尚书郎”的道理。我以为,可汗和木兰对话,可以指在天子朝做官,并不一定非得死扣住木兰与可汗之间的关系。“尚书郎”也无非是夸说官高。

    内容上的这样一个特点,无法解释成北朝的元魏时代。史载北魏跖跋氏本为“东胡别部之鲜卑”,诗中说“胡骑声啾啾”也不对。

    三、明堂。罗根泽先生说,因为魏周“遵周制”,“应当常设明堂”,“所以证明”《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一定在周魏”。22以毫无根据的假设作为前提,竟可以推出十分肯定的结论,这怎能教人信服呢?

    明堂,即所谓明政教之堂,是古时天子祭祀、庆赏、朝诸侯、教学、选士的处所。《木兰诗》的“天子坐明堂”,只不过是借指天子庆功行赏。一些解释《木兰诗》的人,一定要把它坐实,未免过于拘泥,不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

    四、策勋。据《唐六典》:隋开皇初,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以酬勋劳。十二级的戎勋制确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三月。“策勋十二转”是唐制。如诗写于隋,即是余冠英先生所指出的那种情况:“唐人用当时制度窜改原文。”23如写于唐初,则是合情合理的夸张。

    勋官制度之渐不在隋唐。考所谓柱国大将军之号建于北魏末年。《魏书·官氏志》云:“孝庄初,以尔朱荣有扶翼之功,拜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周书·侯莫陈崇传》亦云:“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太祖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然当时官制的一些条文“朝出夕改,莫能详录”,未成定制。而《隋书·百官志序》云:“高祖践极,百度伊始,复废周官,还依汉魏。”又《百官志(下)》云:“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唐六典》二十四注云:“自两汉至北齐,大将军位视三公,至隋十二大将军直为武职,位左右台省之下,与右(疑当作古——引者)大将军但名号同,而统务别。”说明隋制虽渊源于北魏,但已有很大变革。

    五、诗中写木兰脱戎服、著旧装时,有“对镜贴花黄”一句。“额黄眉间黄”这一富有时代特点的装束起源于北周。据《通鉴·陈纪》太建十一年载:周宣帝宇文孀“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墨妆”。这一记载,确定《木兰诗》产生的上限不早于北周宦帝末年(公元579年)。此后,于文人歌咏中屡见对这种时装的描写。

    六、《木兰诗》的风格问题。古今论《木兰诗》,有人以为高古似魏晋,有人说它“自是齐梁本色”。今人多据其中体现的所谓尚武精神,说明它是北朝民歌;且举出产生于北朝的《李波小妹歌》加以比况。前两说已没有多少人相信。目前人们多信从第三种说法。

    谈到《木兰诗》的风格,首先不要忘记它是一篇民间作品,和某些文人创作的诗歌是两回事。民间创作的语言风格是相当稳定的。有时尽管时代发生变动,文风有改变,民间创作尚能保持旧有的风调。《木兰诗》的语言风格的古朴,岂止和北朝乐府民歌相近,简直可以说是直逼汉魏。更何况,继北周而起的隋,在精神文化上直接承袭北朝。又由于隋的历史很短,所以直到唐代初年,一些风俗、习惯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准上,我认为:木兰故事从隋代开始流传,《木兰诗》成于隋末或者唐初。

    主张《木兰诗》产生在北魏的人,多据元魏神麚二年(公元429年)北代蠕蠕(柔然)为背景。但据记载,这次战争是突袭性的,为时并不长。时隔五年,到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北魏即与蠕蠕和亲。此后至公元449年以前两国间并无战争。以后虽有战争,也都不是相持很久的。一些研究者之所以认为这次战争和产生《木兰诗》的背景有关,则是因为史书上记载这次北魏征蠕蠕,有“出东道向黑山”一句。这与《木兰诗》中的“黑山”实在是巧合。从诗本身也找不出内证。

    把木兰故事发生的时代属之于隋,即有足资产生《木兰诗》的环境和背景。按之《隋书·西突厥传》:突厥一国分为二可汗,一为启民可汗,一为处罗可汗,自相仇敌,每岁交兵,积数十年。二部皆附隋——“入臣天子”;隋亦介入其战争。后处罗又从征高丽。

    有关木兰的故事传说相当多,多数不可信,但不能说所有的记载和传说都托诸空言,一概斥之为妄。如果连一点影像也没有,就未必有如此广泛的流传。

    《大清一统志》卷一一二九说:“木兰,魏氏女,谯郡城东魏村人。隋恭帝时募兵戍北方,木兰以父当往而老赢,弟妹俱稚,即市鞍马,请于父代戍。历十二年,人不知为女子。……”《江南通志》有类似记载。俞理初反驳说,“隋恭帝不得有十二年。”124}并不足以否定记载的可信性。也可以理解为木兰从征在恭帝时凯旋,或者木兰故事是恭帝时开始流传。个别细节上的出入,正说明这个故事不是从《木兰诗》附会的。

    由上论述可以看到,北朝说的提出,分作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智匠著录”的记载。至于这一条是怎么来的,是否可靠,似乎是用不着怀疑、也不容怀疑的。第二步,再根据郭茂倩把《木兰诗》编入《梁鼓角横吹曲》,而《梁鼓角横吹曲》原为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的内容看去与北歌仿佛等疑似之迹,据断《木兰诗》为北朝作品。就这样,一个本来较为复杂的问题给以简单化的结论。从此事实真相被掩盖了。


    注释

    1  当是“白登”之误。

    2  据毛氏汲古阁本。

    3  见《旧唐书·音乐志》。歌辞虏音,各本均作“歌音虏辞”,据《通典》卷一四六、《乐府诗集》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引本志改。

    4  《乐府诗集》卷二十七《薤露》题解。

    5  见《木兰歌再考》,载《东方杂志》第22卷第23号。

    6  《旧唐书》本传不载韦元甫做过朔方节度使。大约史书失载,抑或传者误记。但说《木兰涛》出于朔方,与事实不悖。隋时朔方与连年交兵的突厥毗邻。

    7  见《豫章先生集》卷二十五。

    8  程、朱、刘的论点分别见于《演繁露》、《语类》、《后村诗话》。

    9  18  22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和地点》,见《中国古典文学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版。

    10  《谈谈怎样研究木兰诗》,见《文学遗产增刊》第l辑。

    11  12  13  见《文学遗产增刊》第1辑。

    14  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

    15  见该书卷五十一。

    16  见《乐府诗集》卷二十三引。

    17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国文化服务社版,第343—344页。

    19  《乐府诗集》原作“押”,似误字。

    20  《乐府诗集》原作“自”,显系讹误。

    21  见《乐府诗集》本辞题注。

    23  《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22页。

    24  见《癸巳存稿》卷十三。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