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易传》中《杂卦》的解…
浅析《左传》中梦境的意…
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
论《水浒传》中史进形象…
从儒家思想看《水浒传》…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
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
《水浒传》与梁山泊文化…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
论《水浒传》“三而一成…
最新热门    
 
《左传》是否刘歆伪作

时间:2009-8-8 16:55:10  来源:不详
来的,因此称为“新”。我疑此书是刘向纂集《左传》中所纪各国事实,依照《国语》体例按国别分列出来,所以称为《新国语》。据桓谭《新论》和王充《论衡》,刘向爱读《左传》9,他做这样一件工作,不是没有可能的。

    我们考查了康有为的一些主要论点,发现这些论点都是站不住。下面我们再来谈崔适。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里提到“鲁君子左丘明”作《左氏春秋》,这对于《左传》为刘歆伪造之说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里说这是刘歆窜入,但没有举出理由。崔适《史记探源》(卷四)赞成康说,并且举出七条理由来加以论证。钱玄同在《(左氏春秋考证)书后》里说崔适“胪列七证,层层驳诘,语语精当”,说由此“知今本《十二诸侯年表》不足据,则《左传》原本之为《国语》益可断定”。崔适这段文字在“《左传》辨伪”问题上,是有它的重要性的,因此应当作一番研究。

    先录《十二诸侯年表》的一段原文: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繁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年,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世,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上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崔适认为从“鲁君子”起至“为《吕氏春秋》”止126字“皆为刘歆之学者所窜人,当删”。他列举七证:

    《七略》日:“仲尼以鲁史官有法,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有所褒毁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其本事而作《传》。”与此表意同。《七略》与上下文意相联,此与上下文意相背(原注:详下)。则非《七略》录此表,乃窜《七略》入此表也。证一。

    此表上云:“七十子口授,不可书见。”中云“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则是“书见”而非“口授”矣。若太史公一人之言,岂应自相背谬若此!证二。

    刘歆誉《左氏》,所以毁《公羊》。此表下称董仲舒,无由先誉左丘明。贾逵曰:“《左氏》义长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原注:逵此说,非实也。《左氏》以兵谏为爱君,可谓不任权变乎!《公羊》谓君亲无将,将而诛,不可谓不长于君父也。)《太史公自序》:  “余闻之董生云:‘为人臣者不知《春秋》,守变事而不知其权。’”此说正与逵之称《左氏》义相反。若此篇亦以“惧弟子失其真”称《左氏》,则“知权”之说正在“失真”之内,不犹助敌自攻乎!证三。

  《刘歆传》曰:  “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夫日“歆以为”,则自歆以前未尝有见及此者也。乃此纪与《七略》皆曰:“左丘明惧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安意失真”者,即“好恶与圣人不同”之谓。不失其真,即“同”之谓。如太史公已云然,即谓左氏与圣人同矣,安得云“歆以为”耶!证四。

    歆让太常博士书日:“或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如此表已云“左丘明成《左氏春秋》”,歆何不引太史公言以折之耶!证五。

   《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然则“左氏”其氏,“明”是其名,有《国语》而无《春秋传》。《七略》称“丘明”,此表日“左氏春秋”,则左氏而丘明名,传《春秋》而无《国语》。止此四字,与《自序》相矛盾,与《七略》若水乳。证六。

    此表自周平王四十九年以后皆取自《春秋》。《吕氏春秋》非纪年月日之书,复何所取。铎氏虞氏,其书今亡,弗论。要自后人杂取四家书名,从中插入,致上下文皆言孔子之《春秋》者语言隔断。不然,虞、吕世次在孟、荀后,岂其书亦为孟苟所捃摭乎!证七也。

    这是崔适所举的七条理由。七条理由中,证一和证二可以并在一起讨论。证一是用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根据了《七略》)和《十二诸侯年表序》对照,二者文意有相同处。按常理说这应当是《七略》抄《年表》,崔适却认为是刘歆将《七略》文字窜人《年表》。他的理由是:《七略》“上下文意相联”,《年表》“上下文意相背”。所谓“上下文意相背”,就是“证二”所说的“七十子口授,不可书见”与“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矛盾。

   其实细按文意,二者并不矛盾。  《年表》是说孑L丘作《春秋》,对于其中所含褒贬深意,只能向弟子口授,不能用书面表现出来。左丘明是“鲁君子”不属于“七十子”之列,他怕“七十子”根据口授相传,会要走样(“失真”)就收集史料,写成《左氏春秋》,记载事实,帮助人们研究《春秋》所褒贬的本意。《年表》的意思很清楚:作为“七十子”以外的左丘明,没有“口授其传指”,他的《左氏春秋》,只是“具论其语”。“论”是撰述之意10。“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就是根据史料,备述历史人物的言与事11。这正是司马迁对《左氏春秋》的一贯看法,他认为《左氏春秋》是史。这哪里有什么上下文意背谬呢?

  《七略》抄《年表》,作了一些改动,添进了一些文字,如《年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七略》改作“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年表》“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七略》改作“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对刘歆的古文经学说来,这是两处关键性的改动。它的目的是告诉人们:(1)孔丘作《春秋》,左丘明曾经亲自参加,暗示左丘明最懂得孔丘的褒贬之意;(2)左丘明为《春秋》“作传”。这两点意思,《年表》里都没有,正好说明《年表》没有经过窜乱。如果刘歆真是窜改《年表》,为什么不改得和《七略》一致呢?

    崔适的证三,实际是将今文经学家的门户之见强加给司马迁。崔适把《左传》和《公羊》看成势不两立,把司马迁和刘歆混为一谈。他认为刘歆“誉《左传》”,是为了“毁《公羊》”;司马迁既然称赞《公羊》家董仲舒,就不应该“誉《左氏》”。这是很奇怪的逻辑。刘歆是刘歆,司马迁是司马迁,为什么要说成一样?我们知道,司马迁是一个好学深思的史家,他跟董仲舒学《春秋》,也从孔安国“问故”,没有今古文门户之见。司马迁对于左丘明,是赞扬他的“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对于董仲舒,是称道他的能“推《春秋》义”,着眼点不同。在司马迁看来,这都是可佩服的。

    崔适在“证三”里还把东汉贾逵之说引了来,认为贾逵说过“左氏义长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而司马迁赞成董仲舒的“知《春秋》”则“守变事”而能“知其权”,和贾逵之说相反。这也毫无意义。司马迁怎么能够知道一百余年以后的贾逵之说呢?至于“‘知权’之说正在‘失真’之内”,此语很费解。“知权”是指“为人臣者”处理事情的方法而言;“失真”是指孔丘弟子背离《春秋》本意。二者各不相涉,不知崔适何所谓而云然!

    崔适的“证四”也很牵强。他引《刘歆传》中“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句,说《年表》里“惧失其真”,就是表明了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之意。司马迁既已说过,就不能再说“歆以为”。而《刘歆传》里说“歆以为”,可以反过来证明《年表》里那一段为伪。这个论证很奇怪。(1)“惧失其真”,不等于“好恶与圣人同”;(2)即使司马迁曾经“以为”这样,为什么刘歆就不能再这样说?(3)《刘歆传》全句是“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谷梁、公羊,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刘歆所“以为”的,有这么多内容,这和《年表》并不重复,崔适却只截取小半句,把其余的都删弃了。

     崔适的“证五”是他误解了《十二诸侯年表》。《年表》里说左丘明“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其意是说《左氏春秋》和《春秋》相辅而行,并不是《左氏春秋》为《春秋》作传。而且《年表》里是把《左氏春秋》和《铎氏微》、《虞氏春秋》、《吕氏春秋》等并列的,那些书都不传《春秋》,显而易见。因此,刘歆当然不能引太史公言来和太常博士辩论。这点刘歆知道得很清楚,太常博士也很清楚。

    崔适的“证六”,牵涉到左丘明姓左还是姓左丘的问题。这似乎是两说,两说实际都没有错。司马迁称“左丘失明”,这可见左丘是氏。但为什么又说《左氏春秋》呢?“《左氏春秋》”是旧称,和《虞氏春秋》、《吕氏春秋》一样。复姓简称单姓,古有此例。如春秋时鲁国臧孙氏又称臧氏,季孙氏又称季氏。“左丘氏春秋”简称“左氏春秋”,并非不合习惯的。至于《七略》称丘明,这或许是由于相沿已久,在人们印象中,认为左丘明就是姓左了。何况文人弄笔,故意截搭,如“马迁”之例,原不足怪。司马迁于书名取旧称,于姓则仍称左丘,并非矛盾。《七略》在左丘明姓名上发生讹变,也并非不可解释。把二者扯在一起,作为“辨伪”的理由,太牵强了。

    崔适的“证七”,说“鲁君子”以下126字是被“插入”篇中,“致上下文皆言孔子之《春秋》者语意隔断”,这是误解文义。上下文诚然都是讲《春秋》,上文是讲《春秋》的产生和它的意义及传授,“鲁君子”以下一直到“颇著文焉”,是讲《春秋》的影响:孔子作《春秋》以后,陆续又产生了《左氏春秋》、《铎氏微》、《虞氏春秋》、《吕氏春秋》等;还有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著书,也都采用《春秋》;汉代张苍和董仲舒,对《春秋》也做出了贡献,——全文的大意就是如此。行文完全合乎逻辑,有什么“语意隔断”之处呢?如果删去126字,倒是文气不连,不相衔接了。

   这里我们就康有为和崔适所主张的《左传》为刘歆伪造之说的主要论点做了一番考察。康有为和崔适都没有提出任何确凿的证据,都是就一些有关文献来推论。推论的方法不是不可以用,但总得大体结合客观事实,力求能符合事物本来面目。他们立论很大胆,而论证却是很脆弱。如崔适断定《十二诸侯年表序》中126字为刘歆窜入,列举七证之多,细按起来,漏洞百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有关论述也是如此。这里所举出的是他们两人著作中的几段著名文字,它们常常被人称引,影响很大。这应当算作“刘歆伪造说”的基础吧。对它剖析一番,是很必要的。凭他们这些理由,无论如何得不出刘歆伪造的结论。

    二、康、崔以后其他一些人的论证。康有为和崔适关于《左传》的论述,到了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随着学术界疑古辨伪之风兴起而受到很大重视。辨伪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古书中确有不少伪书,还有许多书中有后人窜人的篇章或段落和个别文字,这些都要加以辨别。这是科学地整理古籍的一项不可少的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