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最新热门    
 
中国说理散文之源:历史记言文

时间:2009-8-8 16:55:35  来源:不详
时要充分地尊重客观条件,范蠡就是根据这一思想制定灭吴的斗争策略。即使是讨论铸币问题,单穆公也从中概括出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母权子”“子权母”(《周语下》)政策的金融理论。对说理散文而言,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与概括能力的进步,可以增加文章的理论含量,拓展说理散文的思想深度。
  第五,《国语》继《尚书》之后进一步丰富了说理散文的表现手法。《尚书》在说理过程中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比喻、设问等手法,只是表现手法还不够丰富。《国语》所载西周人物发表言论,于比喻之外又多了引经据典。春秋说理散文表现手法持续发展。层层递进是作者们常用的手法,如《周语上》载“内史过论晋文公必霸”:“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忠所以分也,仁所以行也,信所以守也,义所以节也。忠分则均,仁行则报,信守则固,义节则度。分均无怨,行报无匮,守固不伦,节度不携。”前一层是后一层的前提,后一层是前一层思想的演进,几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种手法多为战国诸子散文沿用。排比是春秋散文又一常用的手法,如《周语下》载“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一连用了11个“言……必及……”句式,以说明晋周懂得礼文。又如《楚语上》载申叔时论太子之教,在讲到文献教育时接连用了9个“教之……”句式,论及道德教育时又一口气用了12个“明……以……之”排比句,最后说:“且夫诵诗以辅相之,威仪以先后之,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教备而不从者,非人也。”多重排比句的大量运用,为言论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同篇载蔡声子为椒举游说楚国令尹子木,蔡声子没有从正面为椒举求情,而是从侧面历举楚材晋用现象,以此警醒楚人不要再做策士所常用。春秋散文时有幽默讽刺之笔,如《晋语九》载董叔娶范宣子之妹为妻,叔向加以劝阻,董叔说“欲为系援”。婚后妻子向哥哥状告董叔不敬,范宣子将董叔绑在庭院槐树上,正好叔向从旁边路过,董叔要叔向替自己求情,叔向说:“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幽默之中包含着讽刺意味。
  最后,《国语》中出现了一些篇幅短小的人物言论,它们比《尚书·西伯戡黎》、《高宗肜日》更接近后来的语录体散文,堪称《论语》、《礼记》之《缁衣》、《表记》、《坊记》、《中庸》等语录体文章的先驱。例如:
  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
  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对曰:“以丘
  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垌蛹,水
  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日赣羊。”——《鲁语下》
  公父文伯之母朝哭穆伯而暮哭文伯,仲尼
  闻之曰:“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
  下有章。”——《鲁语下》
  文公学读书于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
  咫,闻则多矣为渊驱鱼的蠢事。这种侧面微讽的手法为后来战国
  。”对曰:“然而多闻以待能者,不犹
  愈也?”——《晋语四》
  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
  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
  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晋语四》
  赵简子曰:“鲁孟献子有斗臣五人,我无一,
  何也?”叔向曰:“子不欲也。苟欲之,也待交
  摔可也。”——《晋语九》
  上述三条《晋语》材料中,有两条与晋文公有关,这说明早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近似语录体的散文。这些小文章言短意长,意味隽永,充满机锋与智慧。孔子师徒言论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关注的热点,《鲁语下》论载了5条有关孔子博物的材料,另有一条子夏评论公父文伯之母的言论。上文论列的两条《鲁语下》材料,如果将其放进《论语》之中,在形式上已经达到几可乱真的水平。
  当然《国语》记言文也有不及《尚书》的地方。从《周语上》“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征引《汤誓》和《盘庚》来看,至少在春秋中叶,《尚书》文章就有了篇名。而《国语》的文章都是以一条一条的原始史料的面目出现,给人以“茅茨不翦,采椽不斫”(《韩非子·五》)的感觉。
  《左传》也记录了春秋时期历史人物的长篇言论,其中尤以行人辞令美妙绝伦,但是一则《国语》是《左传》材料来源之一,《国语》某些言论被《左传》采入书中并加以加工改写,而从说理散文角度看,《左传》这些加工过的人物言论反而不及《国语》那样主题集中;二则《左传》重在记事,叙述文字远较《国语》为多,历史人物言论多淹没在叙述过程之中;三则《左传》成书于战国前期,可能与孔门七十子后学同时,因此很难说《左传》记言文对七十子后学散文写作会有什么影响。所以,探讨中国说理散文的源头,仅看《尚书》、《国语》中的记言散文就可以达到“观止”的水平。虽然这些历史记言文还有一个外在的叙事框架,距离标准的论说文尚有一些差距,但剥开叙事的外衣,其中的人物言论主体部分却是实实在在的说理文章,中国的说理散文就是从这些历史记言文发展而来的。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