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析古今名人八字
八字解析《我的团长我的…
浅析梁启超故居风水
浅析剑术运动中的美
浅析《左传》中梦境的意…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
时代狂人贾宝玉——剖析…
我为伤春心自醉——浅析…
用《诗论》分析《诗经》…
最新热门    
 
浅析《管子》论说文论证技巧

时间:2009-8-8 16:55:36  来源:不详
之一种,即单层与多层,直接与间接,生活与自然三类各取其一。如“鱼龟之不食饵者”一例,既是直接比喻论证,又是复层比喻论证,同时又是自然比喻论证。此理甚明,兹不多述。
  《形势解》是一篇解经式论说文。经文多为自然常识或生活事理。作者没有局限于单纯解经,而是由解经拓展到社会人事,巧妙地利用比喻类推论证,提出了许多统治者为君治国或生活中如何处世的方法、准则。如作者对“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的解析:“山者,物之高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则民奉养,父母而不解则子妇顺,臣下忠而不解则爵禄至,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故节高而不解,则所欲得矣。”这里,由“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的经文,用比喻类推论证,推导出“节高而不解,则所欲得矣”的处世方法。又如,作者对“羿之道非射也”的解析:“羿,古之善射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发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再如作者对“不行其野,不违其马”的解释:“马者,所乘以行野也。故虽不行于野,其养食马也,未尝解惰也。民者,所以守战术也,故虽不守战,其治养民也,未尝解惰也。”
  可以看出,这种在解经基础上的经义拓展,是比喻论证的活用。作者在解析经文时,运用比喻论证,既拓展了经文、深化了观点,同时自己所推衍出的结论,也由于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得到了有效的证明。
  
  六、“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事例论证
  
  事例,包括自然事例和生活事例。它们或真实存在,人们亲身经历过,或虽不存在却由于长久盈耳,习以为常,以至信以为真。援引它们作为文章论据,读来亲切,易于为人接受。事例论证是从多个具象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抽象的论题,这是从个别上升为一般,从“一二”中“求其统类”的思维进程,相当于传统逻辑中的归纳推理。荀子《非相》中说的“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就是这种“以近知远,以一知万”的事例论证(10)(P53)。上引《文心雕龙·事类》中的“征以举乎人事”(5)(P335),即指此。
  用生活事例论证的,如《管子·禁藏》:“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这里以商人、渔人见利而不远千里、不难艰险的生活事例,说明了“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的普遍道理。用自然事例论证的,如《水地》。作者列举自然界 “能存而不能亡者”、“伏暗能存而能亡者”、“或世见,或世不见者”三类事物作论证,说明了水为“万物之本原”的道理。不管是生活事例还是自然事例,用作论证的事例越多,结论越具有说服力。
  有时,作者既用生活事例,又用自然事例。如《形势》一文。“形”指事物存在的形态,“势”指事物发展的趋势。文中列举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大量事例,论证了事物之所以表现为一定的“形”,以后又会如何发展,是由其“势”,即内在的必然趋势、规律决定的道理。兹举其中一段:“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衔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名之运也。上无事则民自试,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鸿鹄锵锵,唯民歌之;济济多士,殷民化之。飞蓬之问,不在所宾;燕雀之集,道行不顾。牺牲圭壁,不足以飨鬼神。主功有素,宝币奚为?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斫削也。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人们祭山,是因为其高而不崩,祭水,是因为其深而不涸;蛟龙得水,才有神的表现,虎豹凭借深山幽谷,才能显示威力;人们不抱怨风雨,是因它没有既定方向,无私无偏;同样,位高者发号施令,位低者忘掉卑贱,以及人寿命长短,生活贫富都有内在原因,不是无故而至;臣下奉行命令,是因为君主位尊,臣下接受指示,是因为君臣名分起作用……作者通过大量自然、生活中的事例,雄辩地说明了所要表达的主题。
   需要指出的是,比喻论证与事例论证表面上相似,但比喻论证中用来作比的事理与所推出的事理之间,喻体与喻本有一一对应关系,而事例论证中的事例和结论是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刘柯,李克和.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罗根泽.说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赵守正.管子通解[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张晓芒.中国古代论辩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