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六爻皆吉”话谦卦
从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
“超隐喻”:“汉语”之…
向才子佳人话语霸权的挑…
论胡适新诗倡导中的话语…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概念…
对现代童话语言的叙事学…
权力话语与文化理论
边缘焦虑·国家主义思潮…
文化全球化中的民族话语…
最新热门    
 
“话语重建”与传统选择

时间:2009-8-8 16:57:09  来源:不详
《古典新义•庄子》,见《闻一多全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82 年,第279 —280 页。
    (7) 见李泽厚十年集《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第120 页。
    (8)《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7 页。
    (9) 参见童庆炳先生著《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5 —17 页。
    (10) 同注(5) ,第4 页。
    (11) 见《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回顾》一文, 《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第4 页。
    (12)《求真意志》译者序,阿兰•谢里登著,尚志英、许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8页。
    (13)《中国哲学史研究》1980 年第1 期。
    (14) 同注(5) ,第7 页。
    (15) 见《中国古典文论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需要指出的是,黄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及其理论与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的沟通工作,还曾以西方的当代文论方法来评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春的悦豫和秋的阴沉———试用佛莱〈基型论〉观点析杜甫的〈客至〉与〈登高〉》(见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比较文学讲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 。而这篇文章写得极为出色,反过来证明,用当代的批评方法可以解读古代的作品。对这种现象的解析应当是阐释学的任务。但尝记得赵鑫珊先生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类知识的进化是迅速的,而人性的进化则极为缓慢;文学作品是人性之流露,故而如生命之树一样常青。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按赵先生的观点,灰色的理论只有不断更新才可保持其相对的生命力。
    (16) 见《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一文, 《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第152 页。
    (17)《中国记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545 页。
    (18)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明末清初之时已经存在过,但为时不久即告消解。因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即使在满州人的统治下仍得以保留下来。党锢之祸尽管有过,但在文学领域,传统的言说方式仍然存在。
    (19)《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见《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249 页。
    (20)《〈竖琴〉前记》,见《鲁迅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3 年,第7 页。
    (21) 参见拙文《果戈理与中国》,见《俄国文学与中国》,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年,第35 —40页。
    (22)《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文论选》第253 页。
    (23) 此观点可参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第一章第四节。
    (24) 参见程正民先生《中国现代诗学与俄苏诗学》文,见黄药眠、童庆炳先生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下册) ,人民出版社,1991 年。
    (25) 近日读到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58 年版“新序”,其中说到∶“列宁早就说∶‘现代哲学是有党派性的,正如两千年前的哲学一样是有党派性的。虽然用假冒博学的新名词或极其愚笨的非党派性掩盖起来,而在实质上,互相斗争的党派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结论》) 我在二十年前却没有认识到列宁这个指示对于哲学史研究的深刻意义。直到解放以后,阅读了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才比较充分地认识了哲学史的科学定义。”可见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二手货的虔敬,以及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建立我们自己的话语的。
    (26) 金元浦《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文学评论》1994 年第1 期。
    (27) 马龙潜《对文艺学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文学评论》1995 第2 期。
    (28) 参见怀宇译《罗兰•巴特随笔选》译后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第374 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1)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164 —165 页。
    (30) 赵一凡据英文“Aura”译作“光晕”,似更可见出其神圣意味。见《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年,第162 —163 页。
    (31) 参见王齐建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一、二、三、四节, 《文学理论译丛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