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武汉最大规模楚墓开棺 …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
楚简《周易》初读记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
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
楚简《恆先》初探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
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
楚简《周易·大畜》卦再…
最新热门    
 
战国楚简“视日”补议

时间:2009-8-8 16:57:31  来源:不详
博士论文。
[9]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载《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台湾]文史哲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10] 滕壬生、黄锡全《江陵砖瓦厂M370楚墓竹简》,载《简帛研究二00一》页219,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 张守中《郭店楚简文字编》页125,(文物出版社2000年),李守奎《楚文字编》页52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都将 收入“视”字条;黄锡全《楚铜钱牌“见金”应读“视金”》(载《中国钱币》1999年2期;又《先秦货币研究》页221—222,中华书局2001年。)亦将“见金”改释为“视金”;刘乐贤《读上博(四)札记》:视日,整理者释作“见日”,训为“日中”。据字形,此二字可释为“视日”,即见于包山楚简的官名“视日”。参见:“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首发,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18;季旭升《上博四零拾》:“见日”似当隶“视日”,是楚国的一种职官名(参裘锡圭先生〈甲骨文中的见与视〉,《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大国文系.史语所,1998.5)。参见:“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首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jixusheng002.htm。
[12] 未能目见原简文,释文暂依 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见“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首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dongshan001.htm 
[13] 当为2号汉墓。
[14] 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页25,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不过,李零先生和邓文宽先生对此有不同意见。李零先生肯定了刘乐贤先生对“视日”的隶定,同时又指出《张家山汉简》中有一例“质日”,也应是“视日”之假借,并且认为这两例“视日”同包山简中的“视日”性质类似,也当与“临官莅政”有关,主要是供作填写政事记录。(参见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页286,三联书店2004年。)邓文宽先生认为原篆应作“历日”解,而非“视日”。(参见 邓文宽《出土秦汉简牍“历日”正名》,载《文物》2003年4期。)在此,我们倾向于刘乐贤先生的看法,此处“视日”当于日者之术有关,但不一定是历家之用。李零先生指出“当时的历可以跟很多东西相配”(参见《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页285,三联书店2004年。),而日书的内容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太大的变化,现在出土的不同日书版本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历日却每年都不相同,所以我们怀疑这种“七年视日”可能是当时人们同日书配合使用进行选日择吉的一种特殊的历日。
[15]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载《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台湾]文史哲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16] 参见 张正明《楚文化史》页31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我们在此只是依据有限的材料进行尽可能合理的推断,楚国原来是否有此官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17] 只要有需要,他可能还会参预定历朔、卜吉凶。
[18] 参见 陈伟武师《简帛兵学文献探论》页63,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 参见 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页358—359,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 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见《余嘉锡论学杂著》页72—73,中华书局1963年。
[21] 参见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页286,三联书店2004年。
[22] 参见 杜文忠《神判与早期法的历史演进》,载《民族研究》2004年3期。
[23] 张正明《楚文化史》页11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4] 参见 张正明《楚文化史》页4、11,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 张正明《楚文化史》页1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6] 参见 林剑明《秦汉政治生活中的神秘主义》,载《历史研究》1991年4期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