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采風曲目》零拾
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
上博竹简(三)注释补正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
上博簡《仲弓》「害近 …
上博简三《仲弓》的编联…
最新热门    
 
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 則亡新”札記

时间:2009-8-8 16:58:16  来源:不详
      《從政》甲篇第八簡云:“ 則亡新”[1]。張光裕先生考釋云:“‘ ’即”‘怲’。‘新’讀為‘親’。《說文‧心部》:‘怲, 也。’《詩‧小雅‧頍弁》:‘未見君子,憂心怲怲。’毛傳:‘怲怲,憂盛滿也。’”[2]

 

       對於“ ”字的考釋,學者頗有異辭。周鳳五先生云:

 

“怲則亡親”,整理者引《說文》“怲,憂也”與《詩‧小雅‧頍弁》“未見君子,憂心怲怲”為說。但,何以君子心中煩憂,人民就不親附?這點似乎費解。其實,此字可以讀為“梗”。《方言‧二》:“梗,猛也。”《廣雅‧釋詁》:“梗,強也。”簡文是說,為政如果剛猛強悍,人民就不親附。[3]

 

案: “怲”字古音幫紐陽部,“梗”字見紐陽部,二字韻部雖同,但聲紐相去甚遠。[4]此外,“梗”訓為“猛”或“強”,在傳世文獻中,從沒有用來形容治道,也從沒有與“人民”並提。因此,讀“怲”為“梗”,解為“為政剛猛強悍”,似缺乏文獻上的證據。

 

       除周先生外,徐在國先生也提出新的說法,徐氏說︰

 

《從政甲》第八簡“怲則亡新(親)”。原書作者訓“怲”為憂。我們懷疑“怲”字當讀為“妨”。楚簡“病”字或從“方”聲。《說文》“仿”,籀文或從“丙”聲。“枋”又作“柄”。《儀禮‧士昏禮》:“皆南枋。”注:“今文枋作柄。”《禮記‧禮運》:“以四時為柄。”《釋文》:“柄本又作枋。”因此,“怲”字可讀為“妨”。《說文》:“妨,害也。”《左傳‧隱公三年》:“且乎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孔穎達疏:“妨,謂有所害。”簡文“妨則亡(無)新(親)”意為傷害則失去親近。[5]

 

徐氏讀“怲”為“妨”,在聲韻上沒有問題。不過,從大旨看,解“妨”為“傷害”,似與下文“罰則民逃”[6]之義相重,恐非。

 

       此外,陳劍先生讀為“猛”,陳氏云︰

 

“猛”原作從心從“丙”的繁體(加“口”旁)形,“丙”與“猛”音近可通。“猛”即“威而不猛”之猛,《左傳‧昭公二十年》云︰“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可與簡文講“從政”的“猛則無親”參讀。[7]

 

考“猛”字古音明紐陽部,與“怲”字之幫紐相距較遠。[8]

 

       案:張光裕先生釋“怲”為“憂”,其實不一定有問題。憂也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如果是憂國憂民、憂公忘私,人民不會不親附。但如果在上位者終日憂慮不安、憂愁恐懼,其下屬便很容易對他失去信心而不親附。不過,細審“怲則亡親”上下文所說的“七幾”,如“獄則興”、“愄(威)則民不道”、“罰則民逃”等,其中的“獄”、“愄”、“罰”,均屬於相當具體的政治措施及手段,而“憂”則屬於內心的狀態,似與其他幾項不符。但與其釋“怲”為“梗”、“妨”、“猛”,似不如讀之為“迫”。《淮南子‧原道》云:“昔在馮夷大丙之御也”[9],高誘注:“‘丙’,或作‘白’。”[10]而枚乘《七發》《文選》李善注引《淮南子》此文,“大丙”作“太白”[11],是“丙”聲與“白”聲古通之證。案“怲”古音幫紐陽部,“迫”並紐鐸部,二字幫紐雙聲,陽鐸對轉。因此,讀“ ”為“迫”,在音韻上沒有問題。

 

《說文‧人部》:“促,迫也。”[12]《廣雅‧釋詁一》:“迫,急也。”[13]是“迫”字有“促迫”、“急迫”之義。本文“迫則亡親”,可能謂為政急迫,則人民不願親附。《管子‧正世》篇云:“制民急則民迫,民迫則窘,窘則民失其所葆。”[14]人民一旦“失其所葆”,必然產生離異之心。因此本文作者,主張為政寬緩。同篇第五簡云:“五德:一曰 。”[15]又第五至第六簡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