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采風曲目》零拾
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
上博竹简(三)注释补正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
上博簡《仲弓》「害近 …
上博简三《仲弓》的编联…
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
最新热门    
 
《上博(四)·曹沫之陣》三則補議

时间:2009-8-8 16:58:53  来源:不详

筆者曾在「孔子2000網站」投稿了一篇〈《上博(四)?曹沫之陣》劄記〉,事後再三琢磨,覺得其中可以有修改及補充的地方,故仍以舊文三則為內容,成此拙文,請諸方家指正: 

(一)

簡46下+33「卒欲少以多。少則惕(易)(△1),(△2)成則易【46下】治,果勝矣。」[1]本簡內容李零先生說「卒欲少以多,疑指卒欲少而精,以質量彌補數量」,[2]說應可從。次句「少則易△1」,對於「△1」,李零、陳劍二先生均指出此字左從「車」,右從楚簡用為「察」、「淺」、「竊」等之字之聲符,讀為何字待考。[3]李銳先生則直接讀作「察」。[4]

建洲案:「△1」或許可讀為「潛」,從紐侵部;而「察」古音初紐月部、「淺」清紐元部,彼此聲紐相近。韻部則徐在國先生指出侵月二部字音亦有關,如「」(洲案:《說文》:「他念切」,古音透紐侵部)字,《說文》有三種讀音,其中一種讀為「誓」(月)。從「」得聲的「」也屬月部。[5]「潛」是表示動作在暗中或私下進行的。[6]古籍中常見「潛師」一詞,如《左傳·定公二年》:「吳人見舟于豫章,而『潛師』于巢。」《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昭公十七年》曾記載:

令曰:「魴也以其屬死之,楚師繼之,尚大克之!」吉。戰于長岸,子魚先死,楚師繼之,大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使隨人與後至者守之,環而塹之,及泉,盈其隧炭,陳以待命。吳公子光請於其眾,曰:「喪先王之乘舟,豈唯光之罪﹖眾亦有焉。請藉取之以救死。」眾許之。使長鬣者三人潛伏於舟側,曰:「我呼餘皇,則對。師夜從之。」三呼,皆迭對。楚人從而殺之。楚師亂,吳人大敗之,取餘皇以歸。」[7]

這是少數人利用暗中進行的某種行動來達到出奇制勝的實例。相同情形亦見於古代兵書中,如《吳子·應變》:

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為之奈何?」起對曰:「避之於易,邀之於阨。 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阨;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千擊萬,莫善於阻。 今有少卒,卒起,擊金鳴鼓於阨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故曰,用眾者 務易,用少者務隘。」[8]

《六韜·少眾》: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擊眾者,必以日之暮,伏以深草,要之隘路。以弱擊強者,必得大國之 與,鄰國之助。」武王曰:「我無深草,又無隘路,敵人已至,不適日暮; 我無大國之與,又無鄰國之助。為之奈何?」太公曰:「妄張詐誘,以熒惑其將,迂其途,令過深草;遠其路,令會日暮。前行未渡水,後行未及舍,發我伏兵,疾擊其左右,車騎擾亂其前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9]

意思是利用虛張聲勢當方法來迷惑對方的將領,還有發動伏兵來攻擊敵軍。這些都是需要事先暗中部署完成的。可見簡文讀作「少者則易『潛』」應該是可以的。

另外,也可以發現在敵多我寡的情形下,要達到奇襲的目的,我方的行動也必須準確快速,必須使用游擊戰,引誘敵人到險惡的地方,才能一下讓敵人「迂其道」,又讓敵軍「遠其路」,也才能「疾擊敵人左右」。如此看來似乎也不排除讀作「遷」。「淺」古音清紐元部;「遷」,亦清紐元部,雙聲疊韻。所以「少者則易遷」,大概是說士兵雖少,但是遷徙迅速,方便迂迴作戰,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吳子?料敵》:「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者八: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寤『遷』」,[10]可見軍隊的移動是可以用「遷」字的。

其次,「△2」字李零先生隸定作「圪」,無解釋詞義。[11]陳劍先生贊同其說,並釋讀作「壘?」。[12]陳斯鵬先生則隸定作「垖」,讀作「管」,並標點作「少則易轄垖(管),成則易」。[13]李銳先生贊同其說,但讀作「」,標點則同李零先生「少則易察,垖()成(盛)則易」。[14]

建洲案:仔細觀察「」偏旁,其右下有突出的筆劃,與一般「」作(官,《包山》5)呈封閉形並不相同,可見釋為「」是可以保留的。筆者以為「△2」應該從李零先生隸定作「圪」。其字形偏旁與《上博(三)·周易》44「气(汔)」作完全同形,加上《說文》有「圪」字(十三下八),亦證明釋讀的正確。「圪」,《說文》曰:從土气聲,陳劍先生讀作「壘」,筆者以為或許讀作「既」,楚簡的「氣」,通常寫作從「既」從「火」。「△2成」,即「既成」。結合上句,這裡的意思,我們稍加潤飾大概是說:「士兵人數少,則容易暗中進行出其不意的軍事行動。已經成功部署則容易控制戰爭的結果,最後果然成功了。」或是說「士兵人數少,則容易調度移動,已經成功轉移陣地則容易控制戰爭的結果,最後果然成功了。」

(二)

簡27+29「君如親率,【27】必訋(約)邦之貴人及邦之可(奇)士(△1)卒,吏(使)兵毋復。」[15]又簡37上「民者毋(攝)爵,毋△2軍」。李零先生指出:「第一字(△1)又見於下第四十一簡,正始石經(《左傳·隱公元年》正義引)、《汗簡》第二十六頁背、《古文四聲韻》卷一第二十四頁正並以為古文『虞』字。這裡疑讀為『御卒使兵』。」[16]陳劍先生則以為讀作「御」尚不能確定。[17]陳斯鵬先生讀簡29為「從」,讀簡37上為「禦」。[18]

建洲案:上引李零先生文中「四十一簡」應易為「三十七簡」。其次,「虞」作「」在其他異文亦見的到,如《尚書?西伯戡黎》「不虞天性」,「不虞」敦煌本作「弗」。[19]又如偽古文《尚書·君陳》的「師虞」,內野本作「師」。[20]簡文「△1」、「△2」作四「人」形,但是傳鈔古文「虞」作「」,所從偏旁似乎不是「人」形,如《汗簡》就歸在「入」部之下。[21]又如《郭店·緇衣》 34「」,右旁與「」同形,整理者隸作「偮」,[22]但是《戰國文字編》及《楚文字編》均釋為「十咠」。[23] 劉釗先生似乎也不同意該字隸作從「人」形。[24] 而且「虞」寫作「」有點無法想像,恐怕是通假字。段玉裁在《說文》「旅」字古文「」下說:「《左傳》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正義》曰:隸書起於秦末。手文必非隸書。石經古文虞作,魯作,手文容或似之。」[25]、季師旭昇、林素清先生均認為「」字疑「旅」字古文之形訛。[26]而「旅」字下正從二「人」之形。如此說可信,則「」的確本從「人」形,而可與本簡「△1」、「△2」相對應。換言之,「△1」、「△2」或許是「旅」字。簡29「邦之奇士△1卒」中,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