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采風曲目》零拾
上博竹简(三)注释补正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
上博簡《仲弓》「害近 …
上博简三《仲弓》的编联…
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
最新热门    
 
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探析

时间:2009-8-8 16:58:45  来源:不详
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46章》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可见,从“为人”的具体做法来看,明显具有道家的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处卑安下、知足不争的思想。
     然我们又从前面的一些词语概念分析来看,《彭祖》篇无疑也有一些儒家的观念,如“人伦”等。因此,可以说《彭祖》是融儒道思想于一炉的。
 
四、《彭祖》篇为黄老之学的作品
一般地认为,道儒两家互相排斥 、对立。从传世的《老子》看,确实如此,具有明显的批儒倾向。如《老子•5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明显批判儒家的仁政;《老子•38章》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明显是批判儒家的仁、义、礼的。然而,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种的出现,却使学术界对儒道两家关系的认识产生了分歧,因为郭店《老子》的内容并不批儒,并不排斥仁、义、礼。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早期儒道两家并不对立[8],也有学者认为儒家与道家庄周学派是对立的,与道家稷下学派不对立,郭店《老子》是稷下道家的摘抄本。[9]
        稷下道家,又称“黄老道家”,或“黄老之学”。此学派兴起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代表人物有慎到、田駢、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而著书立说。其学派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在此基础上,“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10],吸收融合各家各派的思想,“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11],并把“自然无为”发展为“无为而无不为”,变人生的消极出世为人生的积极入世[12]。可见,黄老之学并不批判儒家,相反还吸收融合了儒家的“人伦”思想。
战国时期,我国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中后期,各家各派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吸收,出现了文化整和的趋势,因此,“黄老之学”就应运而生了。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但并不独守于道家,对其他各家学派也开放、吸收。因此,各家学派在楚国都能找到应有的地位。环渊就是楚人,著有《上下篇》,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蜎子》十三篇”班固自注道:“名渊,楚人,老子弟子。”郭沫若考证后认为,蜎渊就是环渊,并还有范蜎、范擐、便蜎、玄渊等异名[13]。更有甚者,有学者认为《管子》中的《水地》篇是环渊的作品[14]。又据《战国策•楚策二》记载,慎到做过楚襄王的老师,策划其归国即位,故而有学者认为郭店1号楚墓是慎到的墓[15]。这些学者对黄老之学在楚国的传播无疑是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可能形成黄老之学的南方流派,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总称为《黄帝四经》或《黄老帛书》),学术界一致意见,认为是黄老之学的作品,虽然对其成书时期和地域尚存在着争论[16],但楚国十分流行黄老之学则是比较肯定的。所以,我们不排除出土的楚简中也有黄老之学的作品。《彭祖》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黄老之称,始见于《史记》,如《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等。黄是指黄帝,老指老子,《论衡•自然》云:“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然在战国时期,已有伪托的黄帝书流传。当时,各家为了在论战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纷纷打出远古帝王的招牌,以壮声势。如儒家“祖述尧舜”,墨家也声称自己的学说是“禹之道”,农家也自称是“神农之言”,因此,道家就打出了黄帝,伪托黄帝来阐述、发扬、改造老子之言,遂成道家黄老学派。彭祖、耈老也是如此成为道家人物。汉武帝之后,黄老之学逐渐失势,流传于民间,并与神仙方术思想结合,形成道家方仙派,后演变为道教,彭祖也就成为神仙了。

注释:
[1] 赵炳清:《上博简三《彭祖》补释》,简帛研究网,2005年1月26日
[2] 黄人二、林志鹏:《上博藏简第三册彭祖试探》,载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9日。李锐《彭祖补释》,见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19日。杨泽生:《上博竹书第三册零释》,见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9日。黄锡全:《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数则》,见简帛研究网。孟蓬生:《彭祖》字义疏证,见简帛研究网
[3]拙文《上博简三〈彭祖〉释解》,《江汉考古》待刊稿
[4]李锐《彭祖补释》,见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19日。
[5] 郭沫若:《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历史卷》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6]黄怀信:《试说〈管子〉“三匡”命名之故》,《西北大学学报》(哲社),1997年第2期。
[7]张固也:《论〈管子〉“三匡”命名分篇之义》,《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参见郭沂《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载《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9]黄钊:《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
[10]《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之要指”。
[11]《淮南子•要略》。
[12]参见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郭沫若:《老聃、关尹、环渊》,《郭沫若全集历史卷》第1卷,第542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徐文武:《楚国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0页。
[15]李裕民:《郭店楚墓的年代与墓主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16] 关于《黄帝四经》或《黄老帛书》的成书年代,学术界有战国中期以前、战国中期、战国末期、秦汉之际等观点;关于其成书地域,则有楚国说、齐国说、越国说和郑国说。可参看张增田先生《〈黄老帛书〉研究综述》(《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