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道教八卦图中心的代表意…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宗教…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
最新热门    
 
道教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时间:2009-8-8 16:58:54  来源:不详
认同,然而这至少证明学界对于这一学科已不再熟视无睹地忽略。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学界试图在各个领域对道教文学展开诸多的探究,我们将以大陆学界为主、旁涉港台学者的研究,对这些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大致勾勒道教文学研究的概貌。  

(一)     道教文学的通史通论研究  

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中国宗教文学史似乎早就因为某些习焉不察的偏见而理所当然地被边缘化,正是基于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部道教文学通史或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难能可贵地弥补这种缺憾。  

詹石窗的《道教文学史》是第一部出现的道教文学通史。这部论著以通史的笔调论述了从汉代至北宋的各个时期道教文学的发展脉络,对于汉魏时期道教的炼丹诗、咒语诗、游仙诗、步虚词、玄歌、仙传、志怪和隋唐五代时期的道人诗、神仙传记以及北宋的道人诗词、名山志、宫观碑志等道教文学体裁和作家作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均有论述。其后的《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一书大致延循了《道教文学史》的研究思路,对南宋至元代的道教文学做了逐一的概述。在这一论著中,詹石窗对以王重阳和全真七子为代表的全真道的诗词、以白玉蟾为代表的南宋元代金丹派南宗的诗词、南宋金元的道教散文、元代神仙道化剧分别在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的层面上加以分析。詹氏的这两部道教文学史虽然在时间跨度上尚未完备,然而作为道教文学研究中率先出现的文学通史,无疑是有着筚路蓝缕的开山之功的。  

杨建波的《道教文学史论稿》[x]是继詹氏的两部道教文学史之后的又一部文学通史。该书以史为线索论述了从汉代直至明代的道教文学,对游仙诗、神仙传记、道教诗词、神仙道化剧、道教黄冠散曲、道教名山宫观志等道教文学的内容均有概述,就时间跨度而言无疑是前所未有的。除此以外,著者还基于道教、甚至道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对诸如《淮南子》、《长生殿》、《三言二拍》等作品中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和渗透进行了阐发,其论说视域远远溢出了道教文学的范畴。  

另外,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xi]和《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与文学艺术”部分、牟钟鉴等著《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xii]的“道教与文学艺术”部分、伍伟民、蒋见元的《道教文学三十谈》以及杨光文、甘绍成等著《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谈》[xiii]分别以概述的笔调论述了道教文学的各种体裁和类型。而《中华道教大辞典》[xiv]将道教文学分为“道教诗词”、“道教杂记、散文”、“道教传记、传奇、小说”、“道教典故”等类并分条目阐释了道教文学的各类体裁作品。以上似可视为道教文学研究中的通论研究。  

(二)     道教文学的体裁分类研究  

随着道教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对于道教文学体裁的分类研究亦开始起步。这类研究大致延循了传统文学研究的体裁分类,将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类型分别导入了道教文学体裁的分类研究。  

1、道教诗歌  在道教诗歌的研究中出现了如刘文刚的《论道诗》[xv]等总论道教诗歌的论文,在该文中,作者分别论述了道教诗歌的创作背景、历史分期、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和作用,对道教诗歌的概貌做了全景式的勾勒。张松辉的《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一书中的有关章节[xvi]概述了唐宋时期道教诗的界定、类别和艺术成就。杨建波的《唐人道教送别诗、赠题诗的意象和审美趣味》一文[xvii]以及刘光磊的《论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一文[xviii]则分别对于唐代道教送别诗、赠题诗的意象和审美趣味以及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进行了阐发。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道教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仙诗的论述中。陈飞的《曹操的游仙诗》一文[xix],张士骢《关于游仙诗的渊源及其它》一文[xx]是较早的对于游仙诗的阐发。李乃龙的《论唐代艳情游仙诗》一文[xxi]则进一步拓宽了游仙诗的内容,将涉及艳情的游仙诗纳入了探讨。李永平的《游仙诗死亡再生母题》一文[xxii]指出了历代游仙诗中贯穿了水死再生、以及道教的蝉蜕、羽化、进入神秘仙境等死亡再生母题。在对游仙诗的探索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李丰楙的《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在这部论著中,著者对于六朝隋唐间的游仙诗从逻辑上的发展线索到微观的个案都做了明晰细致的剖析。首先,著者将 “忧”和 “游” 概述为游仙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六朝时期,著者以郭璞的游仙诗和上清派的《上云乐》、道教曲辞《步虚辞》为个案分述了文人及道教两种类型的游仙诗。其次,论者指出游仙文学在隋唐时期趋于世俗化。此种世俗化分别表现为《送宫人入道诗》、唐人葵花诗等为代表的以男性话语模式歌咏女冠的游仙诗、以仙、妓合流为内容的曲子词以及以游仙历程隐喻科举升降的曹唐的《大游仙诗》与《小游仙》诗的出现。  

除此以外,桑宝靖于200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仙歌考论》[xxiii] 亦是近年探究道教诗歌的力作。该文首先以《道藏》为主、旁涉《续道藏》对道典中仙歌的分布作了文献学的详尽考证;其次,将仙歌判定为以表达道教情感信仰的女仙诗、游仙诗和宗教仪式诗歌——步虚词三种类型,并分别对之进行了背景的论述、内容的剖析和艺术特征的阐发;最后,该文还将狭义的道经仙歌的论说视域拓宽至广义的文人拟作仙歌,并对后者亦作了阐发。  

2、 道教小说  在道教小说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总论当为詹石窗的《道教小说略论》一文[xxiv]。该文首先以纵向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大致梳理了道教小说的形成及其在各个时期的流变,然后指出在道教小说中蕴含了道教的生存观以及中国民众的独特生存追求,最后,该文剖析了道教小说梦幻模式的艺术表达形式、分析了道教小说中道士形象背后的文化内蕴。台湾学者李丰楙对于道教小说的研究也有相当丰硕的成果。他的《邓志谟道教小说的谪仙结构――兼论中国传统小说的神话结构》一文[xxv]对于邓志谟道教小说的谪仙结构作了剖析,并且指出:在中国的传统小说中,往往借用道教的这种神话结构勾连全文的故事情节。李氏的《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xxvi]则是目前学界研究道教小说的一部力作。在这部论著中,著者首先确立了仙道类小说的两种类型,即记录、传述有关仙真传说的笔记小说和道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作品。在此后的论述中,著者对第一种类型如《汉武内传》、《十洲记》、《洞仙传》在文献学、道教思想史以及主题学的视点中加以论述;对于第二类仙道类小说,著者则主要阐述了道教啸的传说对文学的影响、并以《神告录》、《虬髯客传》为中心探讨道教图谶传说与唐人创业小说的关系。在论著中,著者特别强调“主题研究”(the motic studies)为研究仙道类小说的要点,在方法论上对道教小说的研究亦有贡献。另外,孙昌武对唐代神仙传记的研究也颇具新意,在其《道教与唐代文学》中提出:唐代无论是教内还是教外创作的新型神仙传说都体现了强烈的入世精神,这种倾向在道教发展史上体现了神仙思想的世俗化,在文学创作上则更富艺术创作的情趣和现实意义。[xxvii]除此,苟波的《道教与神魔小说》一书[xxviii]则是学界对于神魔小说研究的唯一一部专著。在该书中,论者首先论述了神魔小说的“济世”与“修道”主题,其次挖掘出神魔小说的“天――地――天”的空间结构和情节结构;最后具体考察了神魔小说人物形象的道教思想内涵,通过对以上三者的考究作者认为神魔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大量出现源于道教在明清时期日趋世俗化和融摄儒释的主要特征。  

于道教文学之叙事性文学的研究中,还出现了诸如“道教仙话”与“道教神话”概念的提出。前者如程迅的《满族神话传说与道教仙话》[xxix]一文将仙话纳入道教文学;后者如王青于199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道教神话研究》[xxx]则将如《列仙传》、《汉武帝内传》、《拾遗记》、《十洲记》及散见于诸典籍中的封禅、黄帝神话均纳入道教神话的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王青的论文中,考察的视点被关注于神话与仪式之间的一致性,在将道经的传授过程与《汉武内传》作了逐一的对照后他指出《汉武内传》乃是一部道教传经神话,并于论文的后半部分对道教传经神话在道教中的功能以及流传作了阐发,这一研究视角无疑是颇具新意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