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雨水声音占卜喜歡旳感情…
声音占卜种种
传承:拯救濒危声音遗产…
最新热门    
 
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之比较

时间:2010-2-11 12:05:29  来源:不详
的比喻从正面进行之,是以情感人,着重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显然要好得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这一切都围绕着人,围绕着人的情感来写,使眼前景、耳中声、心头事三者结合,浑然一体,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歌女再次弹奏时,作者把更复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压缩在四句诗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描写音乐,而能与人物情感融汇在一起,因此《琵琶行》以抒发委婉真切的情感著称,确实能移人性情。
    颖师的琴声,拨动了韩愈心底深处最柔软的弦,他怎能不泪湿衣衫,又怎能忍心再听,难怪他会感觉冰炭置肠,不忍再听了。而白居易从琵琶女的琴声中,听到的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逢”的感慨;苏轼从朋友的洞箫里,听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沧桑。音乐之所以有魅力,不仅在于它旋律的优美,变化的繁复,更因为它是心灵的歌唱,总能勾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引发听者的共鸣。
    《李凭箜篌引》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通过描绘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写湘妃素女闻声泣下,在早已滴满情泪的斑竹上又洒下点点泪斑,连善于鼓瑟的素女也惆怅万端,黯然伤情;乐声不仅感动了山上的神妪,而且使仙人吴刚难以入眠……如果说《琵琶行》中作者的感受,是人们有过类似的体验,那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需我们随作者的思路一起去联想、想象。这首诗不是描述弹奏的姿态和手法,也不是描写乐曲的旋律和内容,而是着重地表现箜篌的音乐效果。它着力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通过外界天气和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之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展现以乐声与天籁共鸣为景,以演奏者与听众的交流为情的意境。它是以典喻乐,即通过各种神话传说来描摹音乐的效果。塑造一个天上人间、神仙人物交织而成的艺术境界,把我们带入五光十色的神奇的音乐王国。有人说这首诗的描写“幽若神鬼,顽若异类”,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它的特点,即以描绘幽冷怪诞的意境取胜,可以算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
    四、在音乐形象描绘上: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长于以形喻乐,白居易的《琵琶行》长于以声喻乐,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长于以典喻乐。这三首描写音乐的诗篇不仅生动而奇特地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本身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它们是诗的音乐,音乐的诗,也是用诗的语言描绘出音乐的图画,用音乐的形象构成的诗的意境。如果说,缺乏诗意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那么缺乏音乐性的诗歌也必将在艺术上大为逊色。然而,韩愈、白居易、李贺这三位大诗人不仅深谙音乐的奥妙,而且熟知诗歌音乐美的创作要诀。因此,他们在摹写音乐的时候,也十分准确地使诗歌具有音乐美,并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得十分缜密。音乐使我们心中幻现出自然的形象,因而丰富了音乐感受的内容。

    《听颖师弹琴》的音乐意象呈现出链接式、跌宕式及实写式的个性化特征。这些审美意象的连缀不仅表现出琴声旋律的腾挪跌宕,而且隐含着诗人自我的坎坷人生和愤世嫉俗的情感指向。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渲染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