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蚊”头小楷手抄《论语…
从《孔子》看国学缺失:…
傅佩荣:“克己复礼”是…
黑格尔最看不上《论语》…
《论语》:日本年轻人的…
从《阿凡达》看民意的表…
从《阿凡达》票价看群众…
古人“雷语”:半部《论…
风水原理从《易经》演变…
从《论语》看孔子的心智
最新热门    
 
谈从《论语》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

时间:2010-3-27 11:44:25  来源:不详
  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邛日货》中的一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国家要想让国民有良好的民风,就必须在各项重大礼仪传统上持谨慎而虔诚的心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除去已被淘汰的由封建统治而产生的繁文缛节,在特定的场合与节日还保有必要的礼节。 
  但由于种种原因,曾几何时,我们引以为荣的礼仪形象发生了变化。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强势文化的侵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乐于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越来越热衷于模仿西式文化包括他们的节日。其中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节日,商家都能在这两个节日里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却倍受冷落。传统节日失去了民众基础。这些现象反映的远不止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它应当引起人们的思考:中华民族精神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去了什么? 
  例如圣诞节,中国年轻人视之为狂欢的节日,但多少人真正理解圣诞节对于西方国家的意义?为什么每到圣诞节我们都听到“西方人过圣诞节都往家里跑,中国人却往外跑”这样讽刺的提问?又如国庆节,从爆满的出游人数到街边被垃圾玷污的国旗,“国庆”的真正意义还有多少人在意?抑或只是把这几天当作是旅游的黄金假期? 
  慎终追远,追思先贤,诚敬以礼,是每个国家都应该有的良好传统,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格。2008年,中国政府把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希望通过此举彰显_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因为从古到今,这些节日都有特殊的文化价值、情感内涵,承载着中国人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这说明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几十年间的转型使国家面临着文化软实力上的挑战,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所以我们要做的并非仅是形式的恢复,如何赋予这些节日本有的内涵,特别是把这份中华儿女独有的情感一代一代继承下去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她的灵魂,国家发展不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孔子所说的“礼”除去糟粕部分,其实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培养国民对中华文化的素养和对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