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谈黄小配近事小说的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
浅谈石油大学图书馆学科…
浅谈初唐儒者的“诗人救…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
浅谈人文精神与建设有中…
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饮…
浅谈卡斯特罗《漂泊者》…
浅谈影片《叶问》蕴含的…
浅谈对于北京市开展旧城…
最新热门    
 
浅谈边塞诗在晚唐的余韵与沉响

时间:2010-5-26 11:22:20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晚唐 边塞诗 特征 衰落 原因
  论文摘要: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株奇葩,历来备受人们青睐。它在唐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衰落乃至日渐沉寂的过程。人们对边塞诗的关注,往往着眼于初唐、盛唐和中唐时期,留连于盛唐明朗壮大的气势和中唐哀怨幽婉的意蕴,而对边塞诗在晚唐的回响、余韵乃至沉寂的原因却大多忽略或漠视。其实,晚唐边塞诗在衰落和消亡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它自己的特点。
  边塞诗是唐诗的重要一脉。人们论及边塞诗,主要聚焦于昂扬壮大、雄奇豪迈的以岑参、高适、王昌龄为代表的盛唐歌行体或七言绝句,后虽逐渐将视点转至深邃古拙、哀婉悲怨的以李益、卢纶等为代表的中唐以五古、五律为主要形式的边塞诗。但似乎边塞诗到此便戛然而止。其实,作为一种唐代极具特色与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和诗歌题材。自有它滥觞、发展和沉响的全过程,它不可能横空出世后无故就销声匿迹。仔细考察整个唐代边塞诗,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晚唐边塞诗随着文运、世运而日渐衰落,但的确也还存在一个相当长的延续过程。且因时代环境、诗人心态的变化而表现出与盛唐、中唐边塞诗迥然不同的特点。

  由于晚唐国势日渐衰微,各种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边患频仍,统治者忙于自救,已完全失去了盛唐、中唐时期开疆拓土、成就帝王大业的气魄。文人士子也因时运艰难,失去了往日立功边塞、从军幕府的豪情,边塞诗的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既没有了像岑参、高适那种长期投身军幕、对边塞充满神奇向往并热情讴歌边塞生活的大诗人,也没有中唐像李益那样几度出塞、对边塞战争有深切体会、倾心创作边塞诗的名家。晚唐边塞诗非常分散。几乎整个晚唐诗中都有边塞诗的影子,却又缺少集中创作边塞诗的一流大家和遗响千古的名篇。然而。在一些中小作家的诗中,还是存在着一定数量、且有一定质量的边塞诗。如果以长庆四年作为中、晚唐分界的话,晚唐则在姚合、张诂、薛逢、项斯、马戴、李频、曹邺、高骈、雍陶、许棠、曹松等人的诗中,时有边塞佳篇闪现。而比较集中、有一定特色的往往是那些或为边将、或有较长的军幕生涯、或有一定游边经历的诗人创作的,如马戴、张枯、高骈、曹松、雍陶、李山甫等。由于他们的边塞诗是产生在对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能对晚唐边塞生活作较为全面的直接观照,又能结合晚唐病态社会的时代气息,注入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写出既和盛唐、中唐边塞诗一脉相连。又深深打上晚唐烙印的大漠之声。
  晚唐边塞诗和盛、中唐边塞诗之差别,首先表现在诗歌主题格调的改变上。由于盛唐边塞诗是产生于王朝鼎盛、国势煊赫的氛围中。尚武轻文、开疆拓士成为统治者的基本方略,从军边塞、建功立业是文人士子追求自我价值的最佳构想,因此,此期的边塞诗的主题主要是讴歌战争、粉饰沙场、弘扬牺牲精神的,其格调显得昂扬向上,慷慨悲壮。“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书生”,“愿将腰下剑,直教斩楼兰”,“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在诗歌中始终激荡着驰骋疆场、马革裹尸的英雄豪气。即使偶尔有“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不平与哀思,但决非初、盛唐时期边塞诗的主旋律。中唐边塞诗已没有盛唐时期的那种磅礴大气。频繁的边患和此起彼伏的内乱,使唐帝国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矛盾和文人心态日趋多元化。统治者失去了往日开边拓土的能力与气魄,总是在顾此失彼中张皇失措。虽然安史之乱后也曾频繁地调兵遣将,但其主要的心力已经转向内部改革和平定内乱。如大历、贞元年间的改革漕运和税法,永贞、元和年间政治革新和军事削藩等,这自然会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