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谈黄小配近事小说的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
浅谈石油大学图书馆学科…
浅谈初唐儒者的“诗人救…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
浅谈人文精神与建设有中…
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饮…
浅谈卡斯特罗《漂泊者》…
浅谈影片《叶问》蕴含的…
浅谈对于北京市开展旧城…
最新热门    
 
浅谈边塞诗在晚唐的余韵与沉响

时间:2010-5-26 11:22:20  来源:不详
余烧罢闭重门。新成剑戟皆农器。旧着衣裳尽血痕。卷地朔风吹白骨,拄天青气泣幽魂。白怜长策无人问,羞戴儒冠傍塞垣”。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如同汉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阴森可怖的气氛。“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将边将和百姓进行直观对比,冷静地剖析战争的意义。“新成剑戟皆农器,旧着衣裳尽血痕”是对战争破坏人们正常生活,迫使他们趋身锋镝、血染疆场的直接揭露和抨击,痛心疾首里透露出对和平的向往与期待。还有许多游边诗体现了这一共同特点,如于渍的《塞下曲》、姚鹄的《边游》、雍陶的《罢还边将》、丁棱的《塞下曲》等。四是晚唐还存在一些反映西南边陲和“南蛮”之间战事的边塞诗。从八世纪中叶开始,“南蛮”不断入寇,尤其在宣宗大中年间和懿宗咸通年间,唐与南诏之间的关系近乎破裂,战事连绵,西南川、滇、桂乃至湘、黔地带屡屡有“蛮民”的入侵或反叛,西南地区成为新的边塞。如《资治通鉴》载:“咸通二年春,懿宗诏发邕管及邻道兵,救南安,击南蛮”“四年三月,南蛮寇左右江,侵逼邕州”“五年…南诏帅群蛮近六万寇邕州…甫毕,蛮军合围”。

对于这段时期蛮汉战争之惨烈的记载,在晚唐樊绰的<蛮书>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咸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蛮贼逼交州城,河蛮在苏历旧城置营,及分布贼众在排筏士仅二千余人……”“咸通四年正月三日,阵面上擒得扑子蛮拷问之,并不语,截其腕亦不声……”由此可见西南边患日益深重,自然蛮汉战争会引起一些晚唐诗人的注意而成为边塞诗的新题材。如雍陶《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将视点集中于蛮军夺掠汉家人口、蜀地边民大批沦为蛮人俘虏的现实,着重表现西南边防之脆弱与边塞人民之痛苦。“但见龙城还汉将,岂知佳丽属蛮兵”“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越骗城南无汉地,伤心从此便为蛮。冤声一恸悲风起,云暗青天日下山”……这些诗成为西南边地战乱生活的一组剪影,曲折寄托了诗人对朝廷无能的失望与悲凉。另外,马戴诗《蛮家》却从另一个侧面表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异域风情:“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看儿调小象,打鼓放新船。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又逢衰蹇老,相问莫知年”,在我们面前真实地展现出一幅“蛮民”风俗画。如此直观地表现“蛮民”生活、把边塞主题从西北大漠移到西南“蛮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唐代边塞诗的充实与突破。
  总之,边塞诗的主题发展,走过了从初、盛唐的颂战、尚战,中唐的怨战、厌战而至晚唐的休战、反战的全过程,其格调也由盛唐的明朗壮大、中唐的哀婉幽怨而变为晚唐的凄厉和沉痛。

  晚唐边塞诗作为盛唐、中唐边塞诗的返照和余响,其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是明显不能和盛、中唐相提并论的。但作为边塞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我们也不能以忽略不计而简单待之。我们正可以分析它衰落的原因而总览唐代边塞诗完整的发展轨迹,以消除人们觉得它有始无终的困惑。
  边塞诗在晚唐的衰落首先是江河日下的时代环境使然。唐王朝自从“安史之乱”遭受致命打击以后,在贞元、元和时期还保持过一段较长的“中兴”势头,这自然还能勾起中唐士人从军报国的边塞情结,引起边塞诗创作热情的高涨。如李益,清人沈德潜说:“从军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明人故应麟也说:“李君虞益生长西凉,负才尚气。流落戎旃,坎坷世故。所作之诗,悲壮怨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颂之,令人凄断”。在贞元间他辑从军诗五十首,赠给友人卢景亮,可见其对边塞诗的倾心。然而时至晚唐,国势之溃乱一发不可收拾。长庆年间,河北三镇乱事蜂起,不久,延续近四十年的牛李党争又正式开锣,宦官专权发展到弑杀和擅自废立皇帝的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