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谈黄小配近事小说的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
浅谈石油大学图书馆学科…
浅谈初唐儒者的“诗人救…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
浅谈人文精神与建设有中…
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饮…
浅谈卡斯特罗《漂泊者》…
浅谈影片《叶问》蕴含的…
浅谈对于北京市开展旧城…
最新热门    
 
浅谈边塞诗在晚唐的余韵与沉响

时间:2010-5-26 11:22:20  来源:不详
引起中唐诗坛整体格局的变化。其主格调由盛唐的豪放之歌变成了边塞之怨,“由言志述怀的宗旨换成了感事写意”,“边塞题材在唐人创作中一变而为对社会忧郁”。但由于盛唐气象在中唐还存有余绪,贞元、元和间的脆弱“中兴”又给文人士子们太多的虚幻理想,因此,中唐的边塞诗在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的厌战、怨战声中,仍有鼓吹杀敌报国的。如“将军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儿当为国,破敌如摧山”的靼鞑铿锵之声,还多少带有些盛唐边塞诗之遗响。然而,晚唐却由于时局的江河日下,不可挽回,创作主体的心态已堕入消沉与绝望的深渊,边塞诗也就一变而为反战、休战的呼声而显得异常的凄厉与沉痛。考察晚唐边塞诗主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极力描绘边塞战争的血腥肃杀之气,以抨击朝廷的平戎失策给士卒带来的沉重灾难。如李山甫《兵后寻边三首》之一:“风怒边沙进铁衣,胡儿胡马正骄肥。将军对阵谁教人,战士辞营不道归。新血溅红粘蔓草,旧骸堆白映寒晖。胸中自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说是非。”之三:“旗头指处见黄埃,万马横驰鹘翅回。剑戟远腥凝血在,山河先暗阵云来。角声恶杀悲与哭,鼓势争强怒若雷。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如此直接地描绘边塞战场的血腥与恐怖,是任何盛、中唐边塞诗所未曾有过的。从诗中我们可以间接读出诗人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生命的深沉呼唤。“战士辞营不道归”再也不是“欲饮琵琶马上催”那样的浪漫与洒脱,而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和苍凉。
  如果说盛唐边卒从容就死有明确的价值指归的话,那么晚唐士卒的无奈殉难就带有明显的湖涂性。晚唐边塞诗对生死的价值做了比盛、中唐更加理性的思考:既精到的描绘残酷的现实,还深沉的追索战争的负面意义和造成悲剧的根源一统治者对士卒生命的贱视和安边御侮的失策。第二种方式是用抒怀、寄远、怀远的方式直接抒发对战争的憎恨与反感。如马戴《塞下曲》:“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曹松的《己亥岁二首》:“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疆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高骈《塞上寄家兄》:“栎萼分张信使稀,几多乡泪湿征衣。笳声未断肠先断,万里胡天鸟不飞”。由于马戴在会昌末至大中年间的一个较长时期在太原军幕,其边塞诗主要作于此时,因有切肤感受,故其边塞诗写得格外真切、悲怆,反战的呼声也就更为急切、直接。高骈是晚唐朝廷倚重的边将,但在他的诗中却明显地感到消沉和悲凉气氛,极少有纵横沙场、引兵杀敌的斗志和豪情。就是在他受诏领军时的《言怀诗》里,也是“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手持金钺冷,身挂铁衣寒。主圣扶持易,深恩报效难。三边尤未尽,何敢便休官”的“易水悲歌”似的感慨,给人以知其不可为而勉强为之的独木难支之感。他的边塞诗如《边城听角》、《塞上曲》二首、《边方春兴》等均是低回绝望的格调,几乎找不到半点阳刚健朗之气。作为边关将帅之诗如此,边塞诗在晚唐的格调自然可窥一斑。和他相比,曹松的边塞诗的反战意味显得更激越和直接一些:“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请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近乎对边塞战争赤裸裸的揭露和对战争意义的彻底否定。三是通过游边的文人士子对战后疆场荒败景象的客观描绘,揭示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如李咸用《垅头行》:“行人何彷徨,垅头水呜咽。寒沙战鬼愁,白骨风霜切。薄日朦胧秋,怨气阴云结。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李山甫的《兵后寻边三首》之三;“千里烟沙尽日昏,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