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长安的生活经历对杜…
浅谈《黄英》人物的心理…
试析诗圣颂—为了反师杜…
浅谈《诗经》研究的传统…
试析情深意浓的夫妻情、…
浅谈赵翼的文学发展观
浅议杜甫与柳永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左传》释梦的心理…
浅谈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
最新热门    
 
浅谈杜甫“诗史”

时间:2010-7-9 10:46:28  来源:不详
事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对许多重要问题表达了作者的进步主张;他还有声有色的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新兴的城市,以及一些虫鸟花木的动态”。因为这样说的结果,不仅模糊了“诗史”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同时也降低了杜甫“诗史”的应有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笔者同意《汉语大辞典》关于“诗史”一词的解释:“诗史”是“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孟綮之所以称杜诗为“诗史”,主要是因为杜诗反映了“安史之乱”这样重大的历史与政治事变及其杜甫个人在事变中的苦难遭遇,强调的是杜诗强烈的写实性:“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杜诗提供史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北征》等,就是杜甫“诗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一百句,五百字,是一部典型的“史诗”,抒发了诗人匡世济国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思想感情,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腐朽生活,表现了人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下所承受的贫穷和苦难。诗人已经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奉兀。凝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诗人从奔腾咆哮的大水,联想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可怕情景,由此又联想到唐王朝的“天柱”已处在一“冲”即“折”的境遇。这两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人们为局势动荡而不安的时代心理,正如王嗣夷在《杜臆》中所说:“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将覆也”。《北征》全诗一百四十句,七百字,描写了安史战乱中社会的残破、战后的惨象、人民的痛苦,谴责了国家的罪人,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热望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深情厚爱。“鸱鹗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大笔勾勒出战乱之后怵目惊心的残破现实与凄惨景象。袁行霈、罗宗强先生认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在于他提供史的事实。”所不同的是,“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郭预衡先生说:“杜诗所反映的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间的军国大事,不仅可证诸史实,而且可以补充史无前例实。” “可证诸史实”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是构成了杜甫“诗史”最为重要的元素。

  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欧阳修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俭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新唐书·杜甫传赞》)“善陈时事”是杜甫“诗史”的一个显著标志,诗人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本着“缘事而发”的精神,“即事名篇”,写下了许多富有独创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