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试析红学考据:失去想像的文学—徐复观对文学史研究中考据学的检讨 |
 |
时间:2010-7-10 11:12:53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红学 考据学 诗史互证 文学 想像 论文摘要:徐复观针对红楼梦研究中的考据学方法与台湾的红学界发生过激烈的论战。他指出以科学研究为标榜的红学考据派走向最不科学,最不客观的研究,演变成一种历史的猜谜游戏。进而,徐复观对“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表示了谨读的态度,认为这样的研究混淆了丈学与历史的界线。他认为,丈学是想像的产物,不是历史的记录。文学的职责并不在于忠实的记录历史,充当历史的补充文件,文学的生命在其艺术的表现和充满情感的想像,以及由此创造的艺术形象。 新儒家的学者徐复观以思想史研究而成名,但同时他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用力甚勤,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美学的发明甚巨,影响很大。与此相应,他对中国文学研究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学术研究很少有像红学研究这样引起大众广泛兴趣,风靡一时的。百年红学研究曾经有过多次的论争,新儒家的学者徐复观虽不是专门的红学家,却以他深厚的国学修养和良好的文学理论素质,对红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挑起了一场红学的论争。①论战的起因是徐复观对香港中文大学赵冈的《红楼梦新探》一书提出了批评,除了对该书的具体红学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批评之外,他对赵冈在红学研究中运用的考据方法提出了批评,指出以科学研究为标榜的红学考据走向了最不科学,最不客观的研究,演变成一种历史的猜谜游戏。他说:“每门学问都有它自己的世界,这即是一般所说的学术的自律性。目前之所以不能出现一部像样点的(中国文学史》,就我的了解,只因为大家不肯进人到中国文学的世界中去,而仅在此一世界的外面绕圈子。有的人,对于一个问题搜集了许多周边的材料,却不肯对基本材料—作者的作品—用力。有的人,对基本材料做了若干文献上的工作,却不肯进一步向文学自身去用力。以在这类文章中,使人感到它只是在谈无关乎谈的文献学,而不是谈文学,不是谈文学史。在某一文献本身有问题时,谈谈文献学,当然是需要的。在没有文献问题的典籍中去大谈而特谈其文献学,便只有把文学驱逐得更远了。” 他认为红楼梦考据派最大的误区在于忽视文学与历史的区别,“胡适一开始便把小说作品当作自传的史学作品,于是从这一错误前提出发的考证’,。川他这样批评胡适所倡导的红学考据:“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巨大的派系在《红楼梦》的研究中,似乎都忽视了上述的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不可。并且把由阅者所引起的僻、共感而来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过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这便把《红楼梦》的感染力也抹煞了。以这样大的人力,费了几十年之久的红学家的工作,站在文学的立场,几可称为《红楼梦》的大劫”。徐复观认为,从作品里面去考证身世,是很荒唐的,这是将文学作品的虚构当作真实的历史依据,它完全无视红楼梦的文学性。作为文学的红楼梦就一定要需要有想像的虚构。即使是现实(写实)主义的小说也必须有虚构,写实并不是对现实社会的记录,这样的小说毋宁说是社会的文件记录而不是小说。他指出,胡适的科学的考据实际变成了最不科学,最不严肃的学术研究,它导致红楼梦研究走人一种猜谜式的田地。究其因就在于考据派红学研究忽视了文学作为想像不同于历史的根本特点,忽视文学乃是想像的产物。他指出,即使是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也决不是对现实的照搬,否则“这就是历史,而不是小[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