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简述潮汕英歌舞体育文化…
简述人文观念影响下的中…
简述由古代文人的号看古…
简述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
简述传统中国的国家特性
简述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
简述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
简述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
简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双…
最新热门    
 
简述孟森与“诗史互证”

时间:2010-7-13 10:44:44  来源:不详
诏哀哭事,颇讥世祖。据张青碉记,盖实有其事。”“第三首正叙清凉山灵境为仙佛所往来,宜为礼佛荐亡之地,既命高僧若道安者预备佛坛,忽托言天人传语,帝亦不得久留于人世。下即叙长安惨象,是世祖未出都而崩也。”“第四首用周穆、汉武帝王留情于内宠之事,以明礼佛之由来。”孟心史对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所作的笺释,援引史实,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这首诗的误读。而吴伟业诗集中《七夕即事》这组诗,乾隆时的程穆衡(1702-1794)所作的笺注云:“顺治十七年七月,皇贵妃董氏薨逝,即端敬皇后也。是年,贵妃先丧皇子。此诗前三首志其入宫之事,末章为帝子伤逝。”孟心史认为:“程笺吴诗,以此笺为最谬。董妃死于八月十九,非七月。”他所持的根据是:所谓“即事”,应是即当日之事。可是,顺治十七年(1660),吴伟业已离开京城好几年了,这年秋天,吴正在家闲居,八月到达无锡,并作有《庚子八月访同年吴永调于锡山》一诗。吴伟业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因丁母忧回到故乡,以后再没有出来做官。顺治十七年的七夕,吴既不在京城,怎么能咏宫中七夕之事呢?如果是在家乡获得京中的来信,吴追咏当年的七夕之事,就不能说是即事了。所以,孟心史断定:《七夕即事》这组诗是顺治十三年七夕吴伟业在京城为官时的诗作,并不是程穆衡所说的作于顺治十七年。这是因为,董鄂妃是在顺治十三年八月被册封为贵妃,十二月晋皇贵妃。本来,清世祖福临拟于七月七日举行册封董鄂妃为贵妃的大典,但是,由于清世祖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在七月初夭亡,因而暂停册封大典。吴伟业的《七夕即事》歌咏的就是这一事。在陈述了这些理由之后,孟心史引录《东华录》顺治十三年器乐己酉“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薨,年十六”这一条记载,作为自己立说的佐证。吴伟业涉及清初宫廷时事诸作,语多隐微,非娴于清初史实及其文献者,很难获得的解。在对吴伟业《七夕即事》这组诗的笺释中,孟心史不但联系吴伟业的生平行实,辨明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国正旧说,而且引述历史文献予以佐证,证据确凿,令人不得不折服。孟心史对吴伟业《七夕即事》这组诗所作的笺释,堪称是“以史证诗”的典范。
  “以史证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孟心史不仅用来解释诗,而且,还将之扩展到解释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在孟心史的文学研究中,很有几篇是有关小说戏曲的,如《<西楼记>传奇考》、《馕了凡(斩蛟记)考》、《跋(聊斋志异·颠道人)》、《纪<周文襄公见鬼事>》等。在《颠道人》“异史氏曰”中,蒲松龄描写了一个“为人玩世不恭”的书生殷文屏,“着猪皮靴”,骑扁担,出席一次寿宴。殷生的这种打扮举止,被众人耻笑,而他却不以为意,“傲睨自若”。为何殷生的这种打扮举止被众人耻笑呢?孟心史根据道光年间倪鸿《桐阴清话》里记载的《秦淮旧院教坊规条碑》拓本中的条款“官妓之夫,绿巾绿带,着猪皮靴,出行路侧,至路心被挞勿论。老病不准乘舆马,跨一木,令二人肩之”,指出:殷生的打扮举止,不过是仿效行院中“官妓之夫”即俗称“乌龟”的装束举止而已。在当时的社会里,以一衣冠中人,装束举止如同行院中的“乌龟”,尽管能表现自己的玩世不恭情怀与滑稽之趣,但殷生却因此而受到了与席众人的讪笑。孟心史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正确地解释了蒲松龄在《颠道人》中“异史氏曰”中所作的这一属于名物制度的描写,为人们理解这一描写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孟心史其他诸篇关于小说戏曲的研究文章,或指明小说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勾勒出具体的历史背景,如《袁了凡<斩蛟记>考》;或采集各种史料,就小说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生平,尽可能地一一钩稽出来,如《纪倜文襄公见鬼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