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文本阐释视域下的杜…
试析“诗史”观辨正及宋…
试析一篇《锦瑟》解人难…
试析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
试析从“诗不可兼史”到…
试析杜诗“诗史”说当时…
试析为“诗史”辩——从…
试析“茶村体”与“梅村…
试析欧阳修论梅尧臣诗歌…
试析明代杜诗诗史说分析
最新热门    
 
试析蒋琦龄诗歌的“诗史”精神

时间:2010-7-17 11:41:59  来源:不详
绝,亲朋见面稀”(《次答王子寿闻余还全州见怀》)、“十书九难到,一雁度江城”(《九日高山寺》)的时代,这样的遭遇司空见惯。他在这时的诗中也揭露了军队武装的腐败。乡勇贪生怕死只知欺压百姓,“名为勇锐实不然,遇贼甚让遇民武。”清军更是贪婪凶残,给百姓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甚至谎报捷书升官发财,“谁知我军更恶剧,拆屋决墙复破柱。……特令残黎偿所取,更遣百牢征鲁与。居安食饱无一事,试草捷书报大府。”诗歌自注中他尖锐指出:“当时谣日‘勇贼如梳、兵如篦、勇如剃。”’在轮番折腾,诗人的家园“皮毛已尽唯余土”(组诗《避乱》)

  对社会他有着较清醒的认识,曾不止一次指出“时势累卵”、“日倾危”。他关注民众:“关河行旅多贱贫”(《重经华州》)、“东南财赋区,民力近已殚”(《出守江州》)、“千村化荆杞”(《观河南兵过赴关》)。在对今与古、功业与毁灭、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进行思考与审视的同时,他也寄寓理想,讽喻现实。上奏不达,他借古人发牢骚,“枉自秋风咏团扇,当年何苦学樊姬”(《婕妤怨》)。不久在回山两的路上作《易州城西》,慨叹时代缺少荆轲这样以性命和鲜血报偿君主知遇之恩的精神:“村不闻击筑歌,金台空有夕阳多。乐君已去荆卿死,易水秋风亦不波”。一些诗歌写个体的感受,同时也是时代心理的凝结。如:“兵戈天地满,道路塞榛营。单远音问绝,感逝涕泪汛。流离杜陵客,白首自弃官”(《岳州晤彭锡之太守同年赋赠》),“绝塞飞狐北,荒城灌泽东太行连首尾,僻地少鳞鸿。寂寞三春景,羁栖两寓公。天涯归未得,况乃泣途穷”(《寄霞舫》)。诗中写社会现状、个人遭遇和凄凉的心境,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的普遍幽愤和苦闷。此外,他还有一平淡巾蕴含深意的小诗,展现了闲居时眷恋国事的心态,“可惜楼头春色守,飞花着水减深红。长安远无消息,吹尽江逆水风。”(《梦中成一绝》)

  杜甫以后被给予“诗史”称号的汪元量、张煌言等人身历天崩地裂的亡国之难,其诗歌因巨大的痛楚呈现出苍凉凄楚的风格而蒋琦龄将自己所处的时代视作杜甫所处的安史之乱时期,他焦灼、悲愤,但并未绝望,仍盼望着中兴局面的来临。他的诗歌精神f承杜甫,把自己的苦难和国家、百姓联系在一起,并学习杜涛“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这种以细节和侧面作为切入点反映时代面貌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是一份心忧社稷的儒者情怀。
  蒋琦龄曾任职于秦、蜀等地,动乱时期经历了颠沛流离、家人失散的苦痛,有着“麻鞋见天子”和晚年病魔缠身的经历,因而对杜甫更添几分敬仰,甚至产生共鸣。他自称“杜陵野老”,到处瞻仰杜祠,住处名为“东园草堂”,诗稿称为“草堂诗”,作和杜诗。某些诗的主题、场境、表现手法乃至用语都受到杜诗的影响。其实,大多数模拟之作与和诗都显得有些牵强,其感染力反不如那些用赤诚之心浇铸出来的作品。
  试看1860年秋蒋琦龄谋事不成单身回晋途中所作的这两首诗:“我生空负胆轮悃,谁遣驰驱老此身。又作三杯无事饮,难逢一片有心人。国家岌岌偏安命,经济寥寥但患贫。不信忠贤竟牢落,尚应草泽有沉沦”(《村店独酌》);“占有依庭哭,今惭叱驭臣。艰哉井径道,磋尔远游人。疾病秋将晚,崎岖志未申。太行有忠义,相见一酸辛。”(《井径道》)深秋风中,夕阳两下,病弱的诗人,崎岖的山路,山西乡间的小酒店,失意的诗人孤独伤怀。且不去评论他有关西幸的政治主张的实际价值,单从他为此奔波千里、思虑终日的行为,即可见其一片耿耿忠诚。在异地的颠沛流离中年华逝去,但萦绕他心头的总是国事,“霜前衰鬓不堪白,客里菊花犹自黄。闻道六龙议西幸,仍拼一醉晋裥旁”(《太原再九》)。蛰居山西,午夜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