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文本阐释视域下的杜…
试析“诗史”观辨正及宋…
试析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
试析蒋琦龄诗歌的“诗史…
试析从“诗不可兼史”到…
试析杜诗“诗史”说当时…
试析为“诗史”辩——从…
试析“茶村体”与“梅村…
试析欧阳修论梅尧臣诗歌…
试析明代杜诗诗史说分析
最新热门    
 
试析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诗歌解读问题新证

时间:2010-7-17 11:42:02  来源:不详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实践,证明确是如此。他的古体诗主要学习李贺,但有时也取法左思、高适、岑参和韩愈。他的七律主要学习杜甫,但偶然也汲取刘禹锡的雄浑、倜傥的特长。他的七绝诗吸收了李白的飘逸、王昌龄的深润,这样的兼采众长不能不说是“转益多师”、功力深厚了。不过,这样的一位“兼材”,并没有泯灭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李商隐汲取屈原诗歌的山沓水匝的意境,然而屈原的直泻式倾诉和反复吟咏手法的并用,却较少为李商隐所吸收;李商隐师承过杜甫,继承了杜诗“沉郁”的特点,然而李商隐的“沉郁”却较多地体现为语言的裱丽,而不同于杜诗的忧愤深广;李商隐的“绮密壤妍”(敖陶孙《诗评》)和李贺也大致相同,然而他的形象画面色彩并没有李贺那样浓烈、凄冷。我们不可能把李商隐和他所承传的每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做全面比较,上述的廖廖数例,只不过是说明:要了解李商隐诗歌风格,既要探索他的创作渊源和他成为“兼材”的原因,也要研究他的师承前人但不流于因袭的地方。只有深入分析他的风格,我们才能了解李商隐艺术特色的承传和变革的关系,从而掌握诗人的创作个性在诗中的具体体现。譬如李商隐悼亡诗《正月崇让宅》(密锁重关掩绿苔)描写他在妻死后重回故居时一夜中的人天寥廓之愁,似幻似真,笔触细腻。同是七律,《赠刘司户》的风格就与此大不相同。一开头“江风吹浪动云根,重碇危墙日色昏”两句,就显得气魄雄浑,境界开阔。结尾“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则更是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这两首七律都表现了李商隐的“深情绵邈”的风格,但后一首却是寓哀怆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前一首则以婉丽凄迷的色彩表现幽暗恍惚的意境。只有深入考查个性在诗歌中的表现,才能使我们了解诗人每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诗人整个风格的形成发展过程,逐步认识作为“兼材”的诗人的艺术道路。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作家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止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而他的心境又非常复杂。具体而言,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上、爱情上的失意等等,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荷,种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这种心理状态,被以繁复的意象、多变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时候,便无法明确地用某时、某地、某事诠释清楚。既然所表现的往往不限于具体情事,而是复杂的感情世界与多种人生体验,因而关于李商隐诗的种种歧解,便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合。读者如果能从诗境的多面性、多层次性着眼,从诗人的创作个性、诗歌风格的承接和变革方面人手,或许更能接近原作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