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从文化传播简析《了犹未…
简析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心…
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
简析韩流背后的文化传播
试析“视网融合”下的电…
简析“鸟巢”视觉形象在…
简析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文…
简析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
试析“广告场”理论—广…
简析找回失落的“科学道…
最新热门    
 
简析“言意之论”的审美内涵

时间:2011-01-10 13:05:20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庄子;言意关系;东方美学
  论文摘要:“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简称“言意之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代表者庄子,用寓言阐述“道在意外”。“意在言外”的道家哲学思想。这与中国其他美学学说,如“空白”说、“文外之旨’’说等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特征。

    文学是语言艺术,如何理解言意关系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审美要求。儒学重视人工修饰之美,注重言教,认为言是可以尽意的;道家则重视天工,提倡天然之美,认为言是不能尽意的,“妙理”是超乎言意之表的。庄子就是从道与物的神秘而又实际的关系出发,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命题。
  一
  《庄子·天道》云:“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也。”庄子认为世人珍视书本是因为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一定的“意”,“意”固可贵,但“意”尚有“随”,即“意”从“道”来,而“道”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以言传的神秘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为人所识,故世人只能“贵其非贵”。庄子还以“轮扁研轮”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借轮扁之口指出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书籍,不过是一堆糟粕。“研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研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轮扁的研轮技艺是精纯而神奇的,达到了得之心而应之以手的炉火纯青的境地,但他却‘旧不能言”,难以授之于子孙后代。因为这种靠“用志不分”、“真积力久”而达到的“妙造自然”的境界,具有只可意会的主观性,是有限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同理,属于圣人心得的圣人之言的精粹,已随着圣人之逝去而不可复得,不可言传和接受,书之所载,惟其糟粕而已。
    早些的老子也认为不仅语言不能表达“道”,理性思维亦难以把握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亦正是此理。《庄子·秋子》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他承认语言的基本功能,即语言能表达事物的外在的与梗概的实际,“意”胜于言,可以达物之精细处。然而“意”与“言”一样也有其局限性,不能达至物之最高本质—“道”。因为“意之所随”、“不期精粗”的“道”是深不可测,难以言传意致、存乎言意之外的,只有如郭象所说的:“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道”在“意”外,“意”在言外,言不尽意,更难达“道”。庄子讲了厄丁解牛、轮扁研轮、梓庆削木为键、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踏水、殉楼者承绸等一系列著名的技艺故事。后世言文学者,每斟酌其意趣,抱取其论旨,由是使其在文学理论上,遂有了不可磨灭的价值。但是庄子此指之所谓“言”者,主要是指技艺操作层面之“言”,与哲学思想认识论上之“意”之“道”,尚有一定距离。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哲人对于哲学范畴的划分尚乏准确和精细。这些也许正成为后来学者孜孜以求其间奥秘的动力之一。
    庄子虽然也表达过和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相似的思想,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人为的艺术,而是认为人只要能在精神境界上进入任其自然与“道”合一的状态,那么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就与“天工”毫无差别了。轮扁之所以不能以己所得传之于其子,是因为这一境界只可由认识主体朦胧而自觉地体会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