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从文化传播简析《了犹未…
简析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心…
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
简析韩流背后的文化传播
试析“视网融合”下的电…
简析“鸟巢”视觉形象在…
简析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文…
简析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
试析“广告场”理论—广…
简析找回失落的“科学道…
最新热门    
 
简析“言意之论”的审美内涵

时间:2011-01-10 13:05:20  来源:不详
但是如前所述,语言无法完全达意、尽意,用语言所塑造的形象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文学家如何用不尽意之言来完成“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n 《8]的创作使命呢?这必然要启示作家既要调动自己的全部语言技能来塑造形象,又不能满足于语言所塑造的实境本身,而应尽量让形象富于启示性和诱发力,用“计白当黑”、“无声胜有声”的形象“空白”,在形象中蕴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让读者神会艺术形象的深层意蕴,使读者在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形象“空白”的填充中,达到与作家情性意趣的沟通与默契。我国古代作家和文论家对此颇为心仪,阮籍诗“言在耳目之外,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之中蕴含令人深味的意境。刘舞力倡“义生文外”,侧钟嵘要求“言已尽而意有余”,洲皎然崇尚“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严羽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以至书法上的“字外之奇”,绘画上的“无画处皆成妙品”,音乐上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都可以从庄子思想中找到渊源,与其“言不尽意”论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其理论对中华民族艺术趣味和审美特征的形成导源启流,并且成为中华美学的重要分支,厥功非浅。

  三
    庄子言意之论的另一理论内涵“得意忘言”,则从欣赏的角度对接受者捕捉“言外之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谓是我国古代的“接受美学”。庄子认为在言意关系上,言虽然不能尽意,却是获得意的一个工具。《庄子·外物》云:“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签;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以荃蹄喻言说,以鱼免喻玄理。鱼兔得而签蹄弃,玄理命而言语绝。强调语言只不过是用来象征和暗示“意”的一种符号,一种工具和手段,因为目的在得意,所以主张要寄意出言,得意而忘言;因为言是不能尽意之“言”,胶着于言就会导致“意”的散失,要充分地“得意”,就不能执着于“言”,而只能为“得意”而“忘言”,如同得到免可以丢掉蹄《套索》,得到鱼可以丢掉荃《竹篓》一样。庄子所谓的“意”在这里指玄妙之“道”。作为万物真谛的“道”,神秘莫测,一个人经由“心斋”、“坐忘”而达到“虚静”之境,达到形如稿木、心如死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超越之境,其主观精神就能与直合一,“道’,就会不求而至,“象周得之”。由此可见,庄子所指出的求“道”得“意”之途,不是抽象思辩的理智,也不求助于智慧与才能,而是诉诸直觉的感悟、想像的感应与情感的体验。庄子这一学说,不仅从重“意”方面为后世的“意象论”奠定了基础,并且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所兴起的“言意之辨”,得到玄学家的大力发挥,形成为玄学家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不仅是哲学领域的,而且也是美学领域的。简言、舍言《以及声、色》求意的观点,重内容、轻形式的思想,长期影响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不落言途”等等,皆是如此。
    在文学欣赏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接受者“披文以入情”,要以语言和语言所塑造的形象为媒介去把握作品,但又不能拘泥于语言及形象本身,而应努力发掘言词之间的空白,“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这样方能真正进入“得意忘言”的审美佳境。现代西方心理学家亦认为,平常人过分受到语言的羁绊,殊不知,语词之间还存在着无限广阔的世界,言中之意只是一个框架,其中之陈列尽管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言外之意才是挖掘不尽的矿藏。因此,作为一种需要诸多心理因素协同参与的审美活动,在接受欣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