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从文化传播简析《了犹未…
简析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心…
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
简析韩流背后的文化传播
试析“视网融合”下的电…
简析“鸟巢”视觉形象在…
简析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文…
简析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
试析“广告场”理论—广…
简析找回失落的“科学道…
最新热门    
 
简析“言意之论”的审美内涵

时间:2011-01-10 13:05:20  来源:不详
,言传则不能穷尽。文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与轮扁研轮正有着惊人的相似。客观世界是极其复杂且无限可变的多维世界,作家对它的体验也是丰富而繁杂、朦胧而模糊的,是感知、想像、情感、理解诸因素的有机融合。创作主体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相交融所产生的映象,只是在创作主体的潜意识里才能完美地存在并为其直觉所感知,如果上升到理性意识或要求充分地表达这种映象或体验,有限的语言是难以企及的。刘舞《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十分精辟地阐发了这一道理:“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方其溺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艺术家构思之始,思维处于虚静状态。而进入创作时,情意与景物相对立,二者交互作用,才情之能动作用得以发挥,能与风云齐驱,说明文以传意,意是能动的。“意翻空而易奇”;言为得意工具,有一定局限性:“言征实而难巧”。这就容易出现“方其栩翰,气倍辞前”,力不从心。等到一篇完成,其结果竟然是“半折心始”,言意之间总不会完全合拍,或密则无际,或疏则干里,由此可见“言不尽意”在创作中的微妙就作家观察和体验的全部丰富性来说,由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概念,只不过是一张凭人类的清醒理智编织而成的网,用这张网去捕捉客观事物的人类心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往往只能是得少遗多,有所“亏”是必然的。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慨叹:“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闭也难怪语言艺术之外,还有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样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噬叹之;暖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指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对于这种矛盾感到费解,因为我们必须使用语言来交流我们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语言的”。庄子虽然口口声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但《庄子》洋洋十万余言,却皆在言“道”。可见,无论“意”、“道”,都还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因为没有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类似悖论,其实不然。庄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妙造自然”,当然就不要或者反对人为的方法。但不要方法,必有代替方法的方法,所以反对人为方法的本身也就是方法。强调“言不尽意”,也不是可以废弃语言文字。庄子就是一个语言大师,他以自己的著作实践了他的理论。他自称其著作“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厄言日出”,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来比喻象征“道”的内涵,以不受逻辑与常识的约束、寓于想象和魅力而又不太精确,模棱两可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区别于时人所谓的“庄语”,从而实现了对一般语言局限性的超越。实际上,重体悟轻描述的东方神秘主义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这种特征和观点:印度教用神话来描述;道家和佛教常用自相矛盾的语言披露语言交流中出现的不一致,并指出其局限,阐明其教义;禅宗用公案语录发明了一种特殊方式,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甚至完全不用语言来宣扬其旨。其实,绝对不用语言的“言说”是不可能的,语言是思想的现实,是思维的物态化,这里所说的“无言之美”,不过是上下文所酿造的独特而有意蕴的语言环境罢了。

    文学艺术创作,也面临着同样的课题。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意绪要以形象为载体,而形象必须靠语言来塑造,靠语言来宣扬其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