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从文化传播简析《了犹未…
简析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心…
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
简析韩流背后的文化传播
试析“视网融合”下的电…
简析“鸟巢”视觉形象在…
简析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文…
简析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
试析“广告场”理论—广…
简析找回失落的“科学道…
最新热门    
 
简析“言意之论”的审美内涵

时间:2011-01-10 13:05:20  来源:不详
的过程中,美的言辞决不是审美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操作手段;欣赏者不能仅仅拘泥于语言及形象本身,而应追求那些非物质性的,不受语言、形象局限的。在人的心灵中创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意味与审美情趣。这样由言语到意蕴,就成了一种由感觉到体验、由物理到心理、由识记到审美的质的飞跃,能否在欣赏接受过程中创生出言外之意,捕捉到文外之旨,也就成了能否进入审美领域的首要标志。
    当然,一部作品审美意旨的完全实现,不仅取决于创作主体所展示的意蕴,还取决于接受者在再创造的参与过程中。因为欣赏过程不是一种被动的运作,而是接受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与审美超越的活动。欣赏者以作品中语言为中介,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通过联想与想象,把自己的丰富情感与内心世界灌注其间,从而获得作者言意中未必有的审美意蕴,创造出超乎作者审美体验的更为丰富的审美世界,进入一种独有的审美境界之中;最后完美地、创造性地实现了作品的创作过程。当然,欣赏者对作品的创造与超越并非轻而易举的简单操作,这一过程的完美实现,要求接受者必须具备健全的知识结构与高度的艺术修养,不仅能使自己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相近或相同的境地,并且还不能拘囿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表层意义,而是要在丰富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才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亦倡“得意忘言”,他在《饮酒》《其五》诗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还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自是鄙视章句,读书重在会意,表明书不过是寄言出意之媒介。此处所说“会意”,当不是仅指有所体会,而是强调不计小端,只求大旨。正是重在会意,方能博览群书为己所用。萧统研读陶渊明作品,亦深味其妙处,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他正是透过田园景物发现了陶诗的另一精神境界。他还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却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高人一筹处,正在于他未拘泥于陶诗表层含义,而去探求诗人的言外本旨,这是对原诗的审美超越。苏轼曾说过: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文学欣赏就是要求欣赏者去发掘咸酸之外的美,发掘所谓“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韵外之致”。只有这样,欣赏者才不至于皓首穷经却一无所获,也才能把欣赏当作真正的再创造。    综上所述,由“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所构成的以庄子为主要代表的“言意之论”,是建立在“体道”基础上的。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虽有偏颇,但揭示了审美创造与欣赏的内在规律,启发后人对此规律的不断探讨和追求,丰富了我国古典美学理论,对中华民族审美趣味和特征的形成有导源启流之功。当然,我们也冷静地看到“言意之论”,在审美与认识关系方面的某些模糊之处,这是因为论者多是文学家、美学家,即使是思想家、哲学家谈美,也更倾向于文学与美学的缘故。这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东方美学的特征。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在当代社会大转型,文学重新审视自我的时期,重温中华民族古典文论的精髓,对提高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欣赏水平,会具有不无裨益的启示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