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本命-本命出自中国阴阳五行所得出的生辰星,也就是天干地支。古时,人们在决定重要的事情的時候,会根据生辰的天干地支来做判断。]的功能,即“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用其功能证明其存在,这是孔子和
[注: 阳甲-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是中国商朝第十九位国王,前任国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定都于奄。《今本竹书纪年》称阳甲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明确提到“天道”:
夫其行已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合天道也。
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
又见《孔子家语·郊问》篇:
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无论孔子赋予“天道”何种含义,其本意无外乎自然之天、自然规律、事物原本最初的样子,等等。
孔子体悟的自然之天的概念建立在对天与人的概念进行区别的基础上。其中,孔子把“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与“天”、“地”并称
[注: 语出: (1).一齐称道。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於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 汉 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为“三才”,也即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系辞下》云: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孔子家语·要》篇也记述了孔子对天、地、人的论述:
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览,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土金火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
[注: 君臣 拼音: 解释: 1.君主与臣下。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 3.指主食和副食。-junchen]、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
在这里,孔子不仅承认了天的独立存在,而且把“天道”、“地道”、“人道”并称。此外,孔子在《孔子家语·礼运》中也强调: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龙神之会,五行之秀。
不仅仅承认天地的独立存在,而且使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无论人的地位有多么高,毕竟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孔子家语·郊问》篇引孔子云
[注: 约前133~前112) 字子云。西汉济南人。少年时代刻苦好学,以博闻强记、能言善辩、文笔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