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析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健态伦理思想 |
 |
时间:2011-05-16 11:02:13 来源:不详
|
|
|
肯定了捕鱼人的做法。 《家语》中反映孔子“爱物”的具体表现还有“好生”与“不杀”’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宵,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注: 凤翔因“凤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华夏九州之一、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和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西凤酒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泥塑之乡。]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故也。” 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势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怒仁也。成汤恭而以怒,是以日降。”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哲学中,“仁”既纵向融通于人类中的此人和彼人,也横向贯通于不同类的人道与天道之间。“究天人之际,‘仁’既可以沿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维路向,从‘天’之所‘命’顺延下来,落脚到人之教化,也可以循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认识路径,逆推至无言的天道。孔子的‘仁’学,作了由天而人,又由人而天的往返,即由‘畏天命’而去‘知天命’。”孔子的“仁”既有认识层面的形而上学的意义,也有实践层面具体行为的落实。“仁”的理论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而且在孔子心目中,“仁”不仅仅是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更是一种君子和圣人的品格。 在《家语》中,孔子把“仁”与“智”、“贤”并举发挥到了极致: 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 三、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天人和谐 孔子将[注: z1.唐武官名。隶属于大将之下,掌布列行阵﹑金鼓及部署卒伍的副将﹑偏将。-zijiang]“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在效法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天人和谐也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之一。 如何实现天人和谐,在孔子看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知天命”的前提下要“畏天命”。敬畏是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畏天命”体现了一种宗教精神。与基督教敬畏上帝,康德敬畏心中的道德律令以及天上的星空不同,孔子的敬畏直接与自然界有关,说到底,就是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首先,这种情感落实到实践中是孔子的“时”和“顺”的概念: ……果实不时,不粥于市;五木不中伐,不粥于市;鸟兽鱼鳌不中杀,不粥于市。凡执此禁以齐众者,不赦过也。 孔子认为凡是不在适当时机行事的行为都应视作违反禁令,罪不可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则反映出敬事、诚信、节用、爱人都是同一个层次的道德范畴,都是针对统治者[注: 统治者 tong zhi zhe 〖the ruler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