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析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健态伦理思想 |
 |
时间:2011-05-16 11:02:13 来源:不详
|
|
|
轻举妄动。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二、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仁” 孔子十分强调生命的价值,他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的学说特别是他的仁学,首先就是以人为本,最关心人如何生活。他提出了德性主体的问题,主张人要过一种德性生活。孔子认为人的最高德性是“仁”,人的生活应当以仁德为依据。而仁的核心是“爱”,这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它的实现方法是“爱人”,即“道千乘[注: 词语解释 qiān shènɡ ①形容兵车很多:革车千乘;千乘万骑入咸阳。②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与其他生命并存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孔子退朝,马厩起火,孔子说:“‘伤人乎?’不问马。”这表现出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当人与马同时因意外灾害而受到伤害时,他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人。但是,马就不值得尊重和关心吗?对此,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千里[注: 高骈-高骈(?至八八七),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家世禁卫。幼颇修饬,折节为文学,初事朱叔明为司马,后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马有力,因而能行千里,人所共知,但孔子为什么偏偏不称其力而称其德呢?难道马也有德吗?在孔子看来,马绝不仅仅是供人[注: 供人,北魏女官官名,地位相当于外廷四品官。-gongren]使用的工具,而是人类的朋友,是应当受到尊重的。这种尊重与爱不是出于对我有用,而是出于其德,它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由此类推,天所生之物都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人的德性之所以尊贵,不在于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任意支配和施暴,而在于同情和爱护一切生命。但是,在某些祭祀活动中,要用到牺牲,对此孔子却是赞同的: 子贡[注: 端木赐-端木赐 宇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欲去告朔之钱羊。子曰:“肠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在礼与羊之间,孔子更倾向于前者。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孔子的仁爱思想没有达到将人与动物完全平等看待的高度。 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中,孔子还把“孝”、“梯”作为“仁”的基础,“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钦。”即使在“为人之本”的孝中,也包含着生态道德: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烤,禽兽以时杀烤。”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月劳,大孝不魔。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类;草仁安义,可谓用劳类;博施备物,可谓不魔矣。” 孔子此处所说的“孝”是指敬重天地、“博施备物”的大孝,显然属于生态伦理的范畴。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