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中国古代的酒令与汉字修…
李慎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艰难与辉煌】中国现代…
第二届“近代文化与近代…
打开中国历史的秘密——…
中国130种语言13亿人中…
中国古代官场:为何当官…
从广告的诉求方式谈中国…
浅析中国文化对中国村镇…
浅析论中西传统伦理思想…
最新热门    
 
论中国道家生命伦理思想探略

时间:2011-07-19 11:57:52  来源:不详
自然本性,伴随着“德”的扩充和完备,从自我到家庭、乡里、国族乃至天下,由自然生命走向社会生命,使社会成为和谐安泰的共同一体,“道”的功用也通过生命的扩充而得到显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以慈爱为人生处事的第一“宝”,以慈爱之心对待天下万物和社会他者。作为老子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处处心怀天下,善济救人、善接救物,“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章’圣人有一种仁爱之心,他们“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自私自利,越帮助别人越充足;越给予别人,自己越能得道多助。正是有了这种无私的爱,圣人与百姓之间、人与人之问才能保证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这种无私的爱也是把个体生命扩充为社会生命的根本原则。以慈爱之心体尽天下万物带来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慈爱之心审视与人所处的共在之物,人与各种存在(包括人、社会和自然)之间成为共生共荣的相互依赖、互相需要、互相支持的和谐发展关系。老子提出“和”是生命本身所固有的精神,是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态势。在人的原初形态——自然生命那里,“和”的生命精神表现为本真和理想的极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和”是万物生衍的本性、依据和生机所在,知道“和”的规律也就是明白事理,并且以慈爱之心营造和推动社会生命的和谐。庄子追求“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的至德[注: 含义 至德有以下两个含义: 1.至德_(南朝陈):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年号 2.至德_(唐):唐肃宗李亨的年号 介绍 1.至德 (陈叔宝)至德(583年正月—586年十二月)是南朝陈政权,]之世和建德之国,主张“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告诫统治者[注: 统治者 tong zhi zhe 〖the ruler〗 所谓统治者,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他在同时和后世均被广泛认可。]应该尊重人民常性,“在宥(宽)天下”而不是“治天下”,由此实现“与人和”、“人乐”的天下和谐,“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着,谓之天乐”(‘天道。追求自我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爱与和谐。以“至和”、“人和”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道家对生命的普遍关怀和理想社会的向往。

  四、生命的理想境界和超越意识
  道家追求人性自然,以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鄙弃名利,通过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世俗的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超越,体现出对生命本质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老子深刻揭示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性及为统治者服务的本质:“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对于建立在“有为”、“人治”的基础上的礼治,违背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原则,制造繁琐的礼仪制度、法律设施、道德规范,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天道的失落,老子主张抛弃儒家的仁义道德。生命的理想境界体现为对现象世界和世俗智慧的超越,实现对本体世界的回归和对道的智慧的执著。它能超越时间,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能超越空间,得“道”的圣人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能超越个体,走向永恒,执“道”久远,“道乃久,没身不殆”。圣人与“道”合一,按“道”行事,依“道”而为,挣脱了本性的异化和人为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