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析中庸与中道之比较 |
 |
时间:2011-07-19 11:57:53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中庸之道;中道美德;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中庸与中道,二者意义较为相近。中庸概念由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先提出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中道美德这一观点,指出在实践事务上也和在感情事务上一样,存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情形。他认为道德德性是适度,它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中庸与中道相比较,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诸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异同,本文将从中庸与中道的理论提出、思想内涵、达到途径等方面予以论述。 一、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孔子(前551一前479),我国春秋末期[注: 基本介绍 春秋: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期:指这个时代的后期. 相关条目 历史 时代-chunqiumoqi]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的第一位集大成[注: 大成(1989年4月26日—)男,歌手。韩国5人男子组合BIGBANG成员之一。另外也有同名韩国演员姜大成(1980年08月22日—2010年10月29日)。]者。当时多变的政局使他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历经[注: 历经 拼音: 解释: 经历;多次经过:~劫难ㄧ小庙~百余年的风雨剥蚀,已残破不堪。-lijing]了14年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虽即如此,但孔子仍克己修身,反躬自省,游说于诸侯。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兴[注: 新兴县-新兴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11°57′37″至112°31′32″,北纬22°22′46″至22°50′36″。]封建制[注: 周朝初期,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在这种变革动荡的时代中,许多人都会提出不同的主张。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礼立国[注: 基本资料 立国lìguó【found a state;creat a nation; gain nationhood】 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立国之本 相关条目 词汇 词语 汉语 制度-liguo]“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同时,《论语·子路》中还记载了他提出的尊君而不主张独裁的言论。在这种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孔子所提出的中庸,就是倡导以礼修身养性,这便是中国家国一体的文化特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从家族伦理到国家伦理精神的体现,充分反映出孔子[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