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李耀宗}净化心灵的千古圣节

时间:2009-9-8 17:36:55  来源:不详
其三是“扫墓”。扫墓,即在墓前祭祀,源于“墓祭”,亦称“墓祀”。《周礼·春官·冢人》云:“凡祭墓,为尸。” 尸,即神主。至战国,尤盛。但时间未必在清明。《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元年注:“汉官仪曰:古不祭墓,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汉王充《论衡·四讳》云:“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可见,与“庙祭”对应之“墓祀”——“扫墓”之俗之源,当不晚于秦。介公墓坐落绵山,人们清明登临扫墓,理所当然;积久而为方俗,亦未可知。

其四是“上巳”。古称“上巳节”,始无定日,多在三月上旬,因指三月上旬首出“巳”字之日,故名。源于周。《论语》有及。《后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挈。”洗濯祛邪,古称“祓禊”。至秦,固定于三月三,并从祓禊扩展到踏青。至唐,更盛,从民到官,直至宫廷,男女皆度。后渐淡。今多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且内容形式变成游乐、休闲、集市等。“上巳”趋吉避邪,与扫墓之慎终追远,主旨一致。故此俗至汉则与清明合流;三国魏后,只行于三月三日,约当清明之际。

其五是“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或二日,源于上古“寒食”之俗,与原始宗教祭仪不无关系;隋唐尤盛。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按《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载,“寒食”之禁火,“盖周之旧制也”。宋罗泌《路史·发挥》相关论证更详,认为远古燧人氏“四时五变”钻木取火,即在春、夏、季夏、秋、冬变化时,停熄旧火,择不同材质另取新火,可“救时疾”、“去毒”。或因“换火”时停熄旧火而“寒食”。

唐以降,寒食、清明合流,其原因有二:其一,“寒食”自旧俗隆冬“火禁”,改在阳春布和的清明前夕一两日,且融以扫墓、插柳、踏青、秋千、蹴鞠等俗项,变“残损民命”为有益身心健康,既合上意,又得民心。其二,介子推罹难绵山,晋侯命国人禁火“寒食”之日,正好与清明相连,致此古俗融入清明,平添深邃文化内涵,骤具强大生命力。唐诗人卢象《寒食》所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便是这一巨大变化的艺术写照。

合流后的“寒食”面目一新。如,唐宫“钻木取火”就成了象征仪式。“取火”虽袭钻榆、柳之属,却增加了取火竞技,取火先胜者,帝赏绢三匹、金碗一口,且将新火分赐近臣。韩愈《寒食直归遇雨》之“惟将新赐火,向曙著朝衣”,即云此制。获赏者将传火之柳枝,插门炫耀。百姓争相模仿,至五代两宋成寒食“门插杨柳”之俗。江南女子喜结杨柳球戴于鬓畔,祈红颜不老。儿童则折柳条做“柳笛”,吹出抑扬顿挫之声。介休绵山“寒食”之俗更胜他乡。当地扫墓时,在称“之推燕”的寒食“蛇盘”上,插柳枝祈福,最为典型;歌唱家郭兰英所唱《夸土产》“介休的贯馅糖最有名”,这个“贯馅糖”作为寒食佳点,早已饮誉遐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