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演讲致辞 >> 正文
也谈“解决了十三亿人的…
以思想的解放来选拨出“…
[转]“金榜题名招”缓解…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
以思想解放引领卫生科学…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解味…
楚簡《恆先》“詳宜利巧…
最新热门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推进人才高地建设”高层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时间:2009-8-9 2:50:26  来源:不详
选送一批高层次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机构进修深造,开展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运用政府奖励、重点资助等手段,引导高层次人才广泛开展科技攻关活动。着力加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知识更新工作,提升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在人才评价机制上,要把能力和业绩作为导向

    科学的人才评价观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容,是准确评价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激励人才前提和条件。近几年来,我省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但人才评价标准和条件的科学性不够,存在材料化、资历化、福利化、利益化倾向和事实上的“职称终身制”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准确把握人才评价机制的科学方向,科学评价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激励人才,使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得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上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建立人才评价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适应能力资质社会的需要,建立全省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标准,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常规化的职称资格评价服务,为促进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在事业、企业以及机关之间的柔性流动,提供具有业界认可度和社会公信度的资质凭证。
    二是全面推进突出专业能力的评价办法。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的专业工作需求,创新评价办法,完善评审与专业水平能力测试相结合的办法,在评价中强调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能力水平,树立突出专业能力的正确导向。
    三是探索突出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体系。针对人才评价中存在的重资历、比论文的现象,在广泛征求专家和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全省人才评价工作好的做法,建立将专业实际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评分、加大工作业绩在评价中的权重,使人才的评价更为准确,更能体现业绩和贡献。
    四是规范实施执业资格为重点的考试工作。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资质认证体系建设,在以执业资格为重点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组织管理中,规范制度、严格管理、周密安排,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满意的服务和公正的考试环境,促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开辟突出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而又做出了了突出贡献或从国外引进的具备特殊专业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打破时空界限、由专家进行面对面考察评价的特殊评审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给予适当的评价,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是制定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一线的政策措施。结合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在部分专业的人才评价中,把到基层服务工作的年限作为基本条件,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量,为年轻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学习途径。
    七是制定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持续学习专业知识的人才评价政策。在人才评价中,将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列为评价条件的重要内容,促使专业人才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建设。
    三、在人才使用机制上,要把激发人才活力作为关键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人的才能与工作需要最大程度的契合,取决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亿元投资新增GDP 和综合能耗产出率三项指标,湖北分列16、16和18位,明显低于经济发达的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也与我省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不相适应,这表明我省人才资源的经济值不强,使用效益不高,人才竞争力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竞争的优势。要激发人才的活力,必须有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和“四个尊重”的优良环  境。
    (一)加强人才制度建设,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体系。一是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凡进必考”、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等形式,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年经人才成长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事业单位大力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变身份管理为合同管理,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二是创新人才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