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与识别人的“八征法…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领导的“高度关注”为何…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最新热门    
 
中国的“毛泽东热”研究

时间:2009-8-8 16:35:59  来源:不详
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就专门播放《东方红》乐曲。地位仅次于《东方红》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人们最为熟悉的例子,就是在“文革”前期的许多群众集会上,最后都要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群众齐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语录歌”、“毛主席诗词歌曲”广为传唱,是“文革”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产物之一。在十年“文革”中,中国美术界几乎所有没被打倒或批判的专业美术工作者,都参于了以毛泽东为题材的美术创作活动。美籍学者梁庄爱伦在论及中国“文革”时期的美术时说:“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的肖像和思想主宰了当时的美术。”从官方的正式报纸到民间的红卫兵美术报刊,以及在红卫兵美术展览中,“从大型泥塑到小巧的纪念章,从巨幅油画到精细的剪纸,每一件作品,都是为了宣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歌颂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毛泽东肖像创作成为主潮,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在整个美术界进行的有关毛泽东题材的美术赞歌中,产生了一批当时十分有影响的美术作品。《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因受江青的赏识与特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成为“文革”中美术界的“样板蜮”,与“八个样板戏”一道成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又一优秀范例”,是艺术领域最高成就的象征。这幅画的作者刘春华也因此闻名全国,尽人皆知。当时对《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的宣传规模,在文艺评论史上,在新闻报导史上可以说都是罕见的。以上海《文汇报》为例,1968年7月2日至20日,短短19天中就动用了12期报纸,其中包括9个专版,或发社论或发编辑部文章,还有各种各样的综合消息,或占用一版头条,或占用整个一版,或大字围框,在历史上从没有一张画受过报纸这样的“恩遇”。《毛主席去安源》是当时影响最大、发行量也最多的一幅美术作品,据说共发行了九亿张。
  这一阶段“毛泽东热”的突出特征在于:首先是全民的狂热。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红卫兵在天安门城楼上曾握过毛泽东的手,于是,……回到家里,他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仔细地观看了他那双细嫩的手,但不可触摸。从此,他拿任何东西都用左手,而不用右手,因为右手是毛泽东握过的,他不能让任何东西玷污了它。同时,他还精心用一只白手套戴上,手心里用红绒端端正正地绣上了:毛主席曾握过这只手1966年8月18日。”陷入到迷信和盲目的程度,毛泽东的言论,是比《圣经》对于虔诚的基督徒更为重要的真理;毛泽东是完美无缺、万能的,谁敢提到毛泽东有缺点和不足,则马上被认为不正常,甚至是反动的;毛泽东的画像、纪念章、语录都是神圣之物,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玷污和攻击。毛泽东从普通人民爱戴的伟大领袖,逐渐变为中国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是不犯任何错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其次是在艺术作品中公开将毛泽东有意神化,毛泽东在艺术中的形象愈来愈抽象化和理想化,也正是这种抽象化和理想化,使毛泽东愈来愈有力量,这毋宁是一种类似宗教的现象。美籍学者梁庄爱伦在论及中国“文革”时期的美术时说:“有必要对毛的肖像在风格和内容上进行考察,当然,内容突出反映毛的思想和对他的极端个人崇拜。……通常情况下,毛称自己是人民中的一员,在大量的图像中总显示他在一群孩子或工人中间。但当对毛的崇拜加深时,毛的形象也相应地改变了,他和群众的不同关系变得十分明显。在《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和《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两画中,毛的半身像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一画以上海市的鸟瞰为背景,在他的脚下是无边的人海与旗海,朵朵白云在其间飘浮,毛泽东赫然耸立白云之上,显得壮丽辉煌,艺术家们把他画得像上帝一样,完全脱离了人民。在另一幅《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中,毛泽东的列宁式的姿态,看起来确实是被渺小的无足轻重的群众推向高处——当他出现在红旗飘飘、大浪排空的景象中时,这种对毛神化的形象甚至超过了对列宁崇拜的肖像。”
  如果说社会上对毛泽东的狂热崇拜导致了艺术上对毛泽东的神化,而艺术将毛泽东请上“神坛”又对社会上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回归热阶段
  
  1976年毛泽东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长期禁锢人民的思想枷锁解除了,毛泽东的神坛动摇了,建国后持续达十几年之久的第二次毛泽东热停止了轰轰烈烈的形式。对毛泽东的颂扬从报刊杂志、影视媒体中消失了。不仅如此,贬抑毛泽东的言论随处可见,甚至某些有影响的大报也发表文章“讨伐”毛泽东。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结论,在社会上形成了“文革”之后的第一次“毛泽东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大陆又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毛泽东旋风”。
  这一阶段“毛泽东热”的主要表现形式:出售和佩戴毛泽东的像章,悬挂和供奉毛主席像,歌唱毛泽东的历史歌曲,出版有关毛泽东的书籍,观看毛泽东的影视作品,评说和研究毛泽东等现象,在全国形成时尚,热潮迭起。例如,据出版管理部门反映,1989年以来,全国各地对毛泽东标准像的需求不断增长,仅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家,1989年共印制发行了毛泽东标准像(不包括生活照)37万张,1990年印制了229.5万张,1991年底,印制500万张,三年累计达766。5万张。不仅如此,毛泽东神话在民间再度出现,将毛泽东作为神来供奉或当作驱邪退鬼的钟馗,“毛主席保平安,赵公元帅保发财。”汽车司机在驾驶室里挂贴毛泽东像,个体户和小贩也戴起了毛泽东像章或在他们做生意的地方挂起毛泽东的像,以求好运。
  这股“毛泽东热”不仅在中国城乡悄然兴起,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热浪滚滚。1987年,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的《毛泽东》翻译出版,揭开了中国建国后第三次“毛泽东热”的序幕。日本人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集》有20余卷。国家很多国家的文人、学者、专家都在研究毛泽东。
  这一阶段“毛泽东热”的主要特征在于:首先是理性。尽管在民间带有迷信、盲从色彩,但从总体方面而言是理性的。人们不再是简单地狂热地颂扬和崇拜毛泽东,不再将毛泽东看作是高高在上的神,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圣人,而是回归于一个真实的人的位置。“人所具有的一切我都具有”,毛泽东同样也具有。他是一个伟人,又是一个凡人;他既有伟人的雄才大略,也有凡人的七情六欲;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有凡人的儿女情长;他既有巨大的成就,也有严重的失误……。其次是毛泽东的形象开始大量出现在影视舞台中。毛泽东去逝后,亿万人民群众热切希望毛泽东的伟大形象能再现于影视舞台。从1977年起,毛泽东的艺术形象开始走向舞台和影视屏幕。《四渡赤水》、《西安事迹》、《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大决战》、《开天辟地》、《毛泽东的青年时代》等,都真实、可信、历史地再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使毛泽东像新闻人物一样被人们广泛地谈论,更是将这一时期的“毛泽东热”推向了高潮。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形象,唤起了老同志对毛泽东的回忆和怀念,唤起了青年人对毛泽东的信赖与崇敬。
  总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中国“毛泽东热”产生的前提条件。中国民众热爱、崇敬和拥戴领袖毛泽东的朴素感情,是中国“毛泽东热”深厚的民众基础。撇开其中的盲目、迷信和狂热的成分不论,“毛泽东热”对于歌颂毛泽东的伟大业绩、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