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人类社会的阴阳五行
口头禅解读你内心世界
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新新人类选择现在居室也…
法人类学基本范畴试论
保护人类所有的记忆
“虎日”:一项关于戒毒…
中国人类学世纪回眸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
口头传统视野下的中国史…
最新热门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明

时间:2009-8-8 16:38:56  来源:不详
现了。西方最早的歌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祭酒神歌舞,也是通过人的歌声和强烈的动作来表现对于酒神的崇拜。这种歌舞后来就演化成西方的歌剧和舞剧。早期中国的歌舞则是合而一,没有情节,没有盛大的配乐,只是一种宫廷乐舞而已。

  道具的运用成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第三个形式。最早的人类对于火的崇拜都是一样的。火使人类脱离了蒙昧时期进入文明阶段,同时也是人的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必需品。于是用火作为歌舞的道具是原始形态的文化特征。除了火之外,中国古代典籍中还记载了用牛尾作为道具,《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纟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你看,手持牛尾,有节拍地投足而舞,多么生动的画面。
  运用生活中的情节,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这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个明显的特征。虽然早期的歌舞不需要很多的情节,只要直抒胸臆即可,但是到了后来,逐渐增加了表现内容,歌舞在中国没有分化为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舞台上却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糅进了情节,戏剧的要素增加了,观赏性和连续性增加了。在这方面,昆曲五百年的兴起和逐渐成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功能和作用
  
  根据西方人类学家的说法,人类运用自身来进行歌舞或者崇拜的缘起,是因为宗教和礼仪的需要。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的功能离不开宗教和礼仪。
  盛大的古希腊丰收之后崇拜酒神的大型歌舞,通常是作为西方歌舞剧和音乐剧的起源,其功能建立在古希腊人的多神教的崇拜礼仪方面。反观中国古代,虽然宗教的意义没有古希腊那样强烈,但是中国人代之以祖宗崇拜和天地神的崇拜。最早的巫师就是用各种道具,用各种繁琐严肃的礼仪来进行烧香祭祖,其礼仪后来保存在中国的道教礼仪中。顺带说一下,中国的道教(不是道家)中很多的音乐、礼仪等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也到了濒临绝迹的时候。
  大致上来说,中国文明中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功能:
  1.作为神灵崇拜的仪式。中国古人没有单一的宗教,而认为天地万物山川河流都有神,都具有至高无上的主宰权,因此不可触怒神灵,由此而产生了很多的神灵崇拜仪式。这种仪式一代代流传下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一切神灵崇拜的形式。从殷商时代开始就有所谓的门神、山神、河神、树神、日神、月神、雨神、雪神、四方之神、社祗之神等等。这些神。未必要具有人格,却都有灵。
  2.祖宗崇拜。祖宗崇拜是对已逝的列祖列宗的崇拜,从中国早期的概念中,都是已经归天的神灵,当然也要进行祭祀,这是一种家族式的宗室崇拜。延伸开来,对于刚刚逝去的人的敬拜仪式,也就是丧葬礼仪的运用,在中国古代都有非常严格和琐碎的规定。这方面周代礼仪集大成者《周礼》、《礼记》、《仪礼》所谓三礼可以说汇总了中国古代家庭、宗室、祖宗崇拜的所有礼仪规矩。直到今天很多民间祭祖以及周年祭祖都是这种文化遗产的留存。
  3.对于皇室至高无上权力的崇拜,由此而产生了很多皇室内宫的崇拜以及对于皇朝的崇拜礼仪,延伸开来,历代保存在皇宫中的所有有关礼仪形式都是皇室崇拜的延伸。从周朝开始这些礼仪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后代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皇宫的礼仪制度还是在这一制度上的延伸。
  4.英雄人物和伟人的崇拜。这种崇拜都是在英雄和伟人去世之后的崇拜祭祀。因为中国人相信一个人的灵魂会随着人的去世出现在冥冥的阴间世界,从而可以保佑阳间的人类。而英雄或伟人的生前就具有超凡的能力,死后还将继续这种伟大的影响力。
  中国民间的很多节庆礼仪,是民间自发的对于某一个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的崇拜,有的也和古代的历史史实有关,其中很多都有非常完整的仪式崇拜。例如三国人物关羽被封为关帝,唐代将军尉迟恭被封为门神,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七月初七的“乞巧”、九月初九重阳的登高插茱萸、八月十五中秋的赏月、吃月饼,其最初都有着民间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流传到后来,才慢慢丧失了它的原初作用,而只流于形式。就如春节到元宵节这一段十五天的时间,在古代农业社会中正是农闲休息的时候,过了元宵节,农人们开始下田劳作。而它的节庆功能在今天已经超过了实际功能。
  对于一些原始功能已经丧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还要作为典型的代表作进行保护,是可以讨论的。例如,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中国媒体和民众的紧张,很多人认为它是沿袭中国的端午节,应该由中国申报。但是细细分析和研究下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和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习俗,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作为端午节起源,根据传说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以报楚国的日子。楚国后人划龙舟以招屈原之魂,散撒糯米到江中以饲鱼虾。这种举动演变到今天就是划龙舟、吃粽子的风俗,至今在中国各地犹存,不过已经成为全民性的一个节日。甚至对很多人来说,除了吃粽子之外,似乎已经没有其他的文化意味的活动了。而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则不一样,它从中国的端午节而来,不过它的所谓纪念屈原的意味早就淡化了,反之用这个节庆来作为江陵这个地区的一个重大地方文化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了各种地方游戏、仪式、食物以及欢乐鼓舞的形式,历经数百年没有改变,打上了明显的地方特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用这个节日团聚当地人进行民俗活动的功能更加显著。显然韩国江陵端午祭已经成为韩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了。
  
  四、与当地文化的联系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地方性,鲜明的民俗、民风,它们都应该是扎根在本地的民间风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些遗产,一般都是口耳相传或者手把手地一代一代教出来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性。如果缺少了当地文化的特征,而成为一种普及性的遗产,那么就缺少了它的个性,从而也失去了它的地方性和民间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从交通、商业贸易方面来说,都属于比较封闭的社会,群落和村落之间的联系不够频繁,自然民的自给自足生产环境,使人民居住点相对比较分散。从而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文化和语言。即使是在传说中的夏商周三代,也是不同地区群落人民之间的此消彼长过程。历史上的中国统一的时间短于分裂。地方文化特别发达。在南部很多地区,方言的特色从来就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文化遗产自然也有着浓厚的区域特色,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就是说的这种文化特色。中国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源远流长,但是都有着各自大源头传说,因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广大的地区,却又呈现各自的特点。这种地方文化,通过历代的文化演变,有的进入了主流文化,有的因为得不到重视而自生自灭。
  以百戏之祖昆曲而言,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从地方走向主流的过程。虽然它可上溯到由宋元南戏到金院本、元杂剧、逐渐推进、衍变。但是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封建统治之后,广大的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摆脱了民族歧视的枷锁,同时也发展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戏曲,形成“北剧”(元杂剧)没落,“南戏”复兴的现象。南戏主要剧本是“传奇”,演唱传奇的声腔很多,其中最古老的是发源于浙江海盐的声腔,它流行在嘉兴、湖州、温州、台州一带,万历间复传入江西,明初的贵族士大夫这些上层人士还以北曲为雅乐正声,但是民间的广大群众则普遍爱好词调通俗、故事曲折而完整的南戏。等到“荆(荆钗记)、刘(刘智远白兔记)、拜(王瑞兰闺怨拜月亭)、杀(杀狗记)”四大传奇及高明(则诚)的《琵琶记》从文辞排场各方面都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相当的提高之后,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重视,南戏由才由民间场馆登上正式舞台,从而渐渐走入主流。以今天习见的昆曲曲调昆山腔而言,在明代万历之前,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后来在士大夫的改良之下,终于形成全套昆曲的演唱、伴奏、表演的风格。可见口头文化遗产的地方特色之重要。
  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来看,很大一部分都是地方特色浓烈的歌舞、礼仪、传说,例如,贝宁:杰莱德口头遗产与文化形式(尼日利亚、多哥支持);玻利维亚:奥鲁罗狂欢节I象牙海岸:塔克巴纳人的横吹喇叭音乐;厄瓜多尔和秘鲁:萨培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现象;几内亚:尼亚加索“苏苏一巴拉”的文化空间;意大利:西西里傀儡戏;等等。又比如印尼申报成功的皮影偶戏,很多中国的民俗专家认为这脱胎于中国的皮影戏,被印尼抢先申报了。对于中国的皮影戏是否为印尼皮影偶戏我们不准备做探讨,但是就印尼的皮影偶戏来说,它早已经成为印尼特色的表演形式,加进了大量的印尼人的文化,不能就此说是中国的皮影戏。第三批中国成功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目艺术,集中了维吾尔族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歌、谈唱以及讲故事等。
  从地方性这一点来说,中国还有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急需重视,例如贵州的傩戏、云南红河哈尼族人的长龙宴、泸沽湖摩梭族人走婚风俗、鄂伦春人萨满教等等都是具有无法替代特色的文化遗产。
  
  五、历代延续的传承性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承性,如果已经消失的文化,当然无法作为一种遗产,相反的是如果这种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全民性的承继的普通项目,也没有必要作为紧急抢救加紧保护的项目。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从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上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这些文字已经逐渐消失在生活的应用领域,被新起的其他形式的文字所代替,虽然是伟大的非物质文化,但是无法作为一种保护项目来申报。又如中国的中医中药,当然是人类的伟大的非物质遗产,不过这是中国的一项延长了千年之久的学科,今天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在不断创新壮大,这项目我就认为不能归入急于保护的文化遗产中去。
  民间的地方性文化遗产,从保存的角度来看,是通过个体或地方群体的传承,而不是一种政府行为的国家保存。它的遗传性非常薄弱,一旦发生自然经济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甚至或者移民的迁移,就很容易消失。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其特点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叫做“不绝如缕”来形容是非常合适的。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予以重视和重点保护的。
  例如起源于曲阜孔庙的每年祭孔大典,是中国最古老的祭祀典礼之一。保留了全套的祭祀仪礼和服装,所有的祭祀程序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包括祝词、三跪九磕、祭拜礼、演奏的韶乐、八佾舞、人的任何一个祭拜动作、长幼分叙等等,糅合了中国古代祭拜神灵、祖宗、皇帝的综合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祭拜礼以及所附着的那套语言礼仪都会慢慢失传,祭孔大典则将全套的祭拜礼延续下来,它的延续性非常明显和典型。今天,全世界各地的华裔都会在九月二十八日孔子生日的那天进行祭拜仪式,只是规模有大小,礼仪有不同,最正统的曲阜孔庙祭拜礼仪是否可以成为中国的非物质遗产永久地保存下去,还有待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又例如,被联合国选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第二批代表作的中国古琴,不仅是一件古代的乐器,还是一门历史悠久的集艺术、哲学、道德于一体的综合遗产。它的承继就是由来有自,流传有序。起源于周朝的中国古琴艺术之所以生生不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