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社会问题杂思
不能不正视的社会鸿沟
社会财富的占有比例
以“社会主义”来打靶
仇富的社会是病态的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
“刁民”是我们社会的宝…
生育孩子是对社会做贡献
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共和…
社会应该给向善者一个机…
最新热门    
 
社会心理调适、文化产品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时间:2009-8-8 16:39:37  来源:不详

  摘要:中国经济体制与社会急剧转型,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心理问题。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社会心理调适的艰巨任务。本文认为,依靠文化的力量来缓解社会心理压力,化解社会矛盾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手段,社会成员对文化产品的自觉消费在社会心理调适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繁荣与文化产品心理调适功能弱化的“悖论”必须得到纠正。应该重新定位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通过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主旋律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亲和力、加强行业自律等措施,使文化产品在社会心理调适中发挥重要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心理调适;文化产品;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品消费对社会心理调适的独特功能
  
  中国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带来了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的深刻调整,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在社会心理与精神层面,社会成员面对的是信仰、价值观等文化因素的断裂与重建。心理不适、信仰危机、悲观厌世等社会心理问题也急剧增加。来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相关报道表明: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出现抑郁症状后从未就医的占60%左右,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2005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每年有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万中国人有22人轻生,估计还有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1.6%以上,大学生也在16%以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数字是:目前中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在2—3亿,专家们推算,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1/4。
  社会转型期给人们心理带来的独特压力主要表现在:
  1.改革与社会转型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适应困难与生存压力。中国的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前进的,不断出台的新的改革措施,加剧了人们固有的生存焦虑,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一直滞后于经济层面的改革,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2.竞争机制引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社会心理压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发生巨大变化,谋求效率的提高是改革的目标,因而竞争规则被引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给人们以充分展示自己潜能机会的同时,也使人们心理承受巨大压力。
  3.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导致的心理困惑与不适。市场经济的扩张使原有的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出现混乱,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凸显。同时,由于人的价值观由单一性向多元性方向转变,破坏了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世常规,人们被迫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对。
  4.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分配不公、不平等竞争的存在。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相对剥夺感增强。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一直是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由此导致社会心理失衡,甚至出现偏激化的“仇富”行为。贫富差距更容易使社会成员产生失落感、不公平感等心理体验。这种心理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面临社会心理调适的艰巨任务。在社会心理调适方面,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趋于弱化甚至瓦解。现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技术层面上的支持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营造一种良好健康的文化氛围,依靠文化的力量,缓解社会心理压力、化解社会矛盾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手段,社会成员对文化产品的自觉消费在社会心理调适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把文化因素放在心理学研究的框架之中,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面。文化人类学者L.A.怀特认为,“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是文化的多样性、可变性的函数,而不是生物学的不变性的反应”。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文化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对文化的定义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内容;文化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还包括各种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文化是有层次的,有主流文化和各种亚文化。我们所指的文化产品,是文化的具体载体,泛指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娱乐、版权和演出等行业提供的各种产品与服务。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上升反映现代社会消费需求结构性的一种变化,也是人们从文化消费中寻找精神心理安慰的一种趋势的反映。文化产品消费对社会心理调适具有自身独特功能:
  
  1.文化产品的精神产品属性,对人的不可或缺性
  
  人的生存,在物质层面的一定程度满足之后,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文化产品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承载着传播价值观、理想、道德、礼俗、情操、法律等功能,包含“什么可以做”和“哪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那样做”的意蕴,指引社会主体在心理困惑中的行为选择,以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种种矛盾。先进的贴近大众的文化产品的供给,可以发挥熏陶、教化、激励的作用,也具有对社会成员凝聚、润滑、整合功能。
  
  2.文化产品的普及性、形式的多样性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文化产品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从性质看,既有高雅文化产品,也有大众文化产品;从具体形式看,有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音乐、电影、互联网等等多种方式,对这些产品无论是主动消费还是被动消费,犹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们带入它们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内容的谈论,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群体与群体的交流的重要方面。现阶段,在我国文化产品消费的普及性莫过于对电视产品的消费,电视节目以它的价格低廉、便利、普及成为受众最大的一种传媒与文化产品。
  
  3.文化产品渗透性与对人影响的潜移默化作用
  
  文化产品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它的教化作用,不是靠直接的说教,而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故事叙述等艺术手段来感染人。一个美好的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可以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大众的心田,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大众。马克思把文学看成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指出文学艺术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对对象的艺术描写,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思想,从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快感。
  
  4.文化产品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直接的智力支持
  
  文化产品消费不仅具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作用,还具有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功能,对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与竞争以智力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专业技能、生产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无时无刻不受文化的熏陶,文化的智力支持帮助公民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
  
  二、中国文化产业繁荣与文化产品心理调适功能弱化的“悖论”
  
  近年来,由于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之社会成员心理调适的需要,我国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是一个涵盖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音像制品业、娱乐业、版权业和演出业、教育业、体育业在内的庞大体系。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查显示,最近5年中国居民的文化购买力超速发展,文化产品消费增长超过物质产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2004年中国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游戏业、旅游业、演艺业、网络传播业等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2万亿元人民币,加上文化带来的相关服务,总产值已经在2万亿以上。专家预测,5年内这个数字将达到4万亿人民币。文化产业对带动社会消费与GDP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年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不仅减轻了原来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负担,而且还对财政收入增长作出了贡献。在文化产业的作用下,文化产品从个别走向了一般,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从奢侈品转变为普通的消费品,它使得大众能够更多地消费文化产品,实现自身的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然而,与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相悖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社会心理调适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加剧社会心理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
  
  1.宣泄性、游戏性的娱乐文化产品泛滥,形成一种无法逃脱的文化语境和公共空间
  缓解心理压力,需要放松,宣泄、娱乐性的文化产品在相当程度上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宣泄的渠道。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收视率、经济效益原则的驱使下,掀起了一股铺天盖地的娱乐化浪潮,形成了一种让人们无处可遁的文化语境。这股浪潮尤以影视节目为甚。影视文化从政治、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转型强化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这诚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但无助于从价值观、生活信仰方面影响受众,其结果是使受众在电视营造的虚幻世界越陷越深。
  
   2.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过度宣扬
  现阶段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悄然退出或者被挤出了文化舞台的中央,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借助各种媒介文化产品得到了充分的宣传。作为销售手段的广告,制造出来一种虚假的生活景象和高消费的喧嚣,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带给人们感观享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宣传,在经济方面有促进消费的积极功能,但在社会心理调适方面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歪曲了真实世界,加剧了贫富差距的心理暗示,强化了人们消费能力不能满足消费欲望的无奈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消解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化了社会成员的利益纷争。
  
  3.对不择手段、恶性竞争市场达尔文主义的宣扬
  近年来,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应对竞争的出版物、影视文化作品非常多,但很多文化作品,不是宣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和合作博弈,不是宣传人文关怀,相反不择手段发财致富的故事充斥荧屏。近期,有关“狼图腾”的书甚嚣尘上,适合动物界的森林法则被强化,似乎要在社会生活中激发、唤起人们的争夺乃至残杀的野性。通过文化作品所制造的恶性竞争语境,加大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感。
  
  4.低级淫秽读物与文化垃圾充斥大众文化市场
  当前我国社会中,迷信、色情和暴力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些产品通过刺激、撩拨人类本性中低层次的感官享乐来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覆盖面较广的精神污染。小说、影视作品的故事叙述,大多围绕婚外情、多角恋展开,强化了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
  上述状况的存在,主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