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
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学史…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
基于宋代士人心态的解读
宋代处置犯官方式探讨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
儒释融合中的宋代士人与…
最新热门    
 
论宋代律赋

时间:2009-8-8 16:42:37  来源:不详
岂不以俗狃其事,化难以神。疾从古之多弊,俾由吾而一新。观《易》之卦,则圣人之时可以见;观卦之象,则君子之动可以循。”李调元《赋话》卷五评此赋云:“宋苏轼《通其变使民不倦赋》云:‘制器者皆出于先圣,泥古者盖生于俗儒。昔之然今或以否,昔之有今或以无。将何以鼓舞民志,周流化区?王莽之复井田,世滋以惑;房之用车战,众病其拘。’以策论手段施之帖括,纵横排,仍以议论胜人,然才气豪上,而率易处亦多,鲜有通篇完善者。”“寓议论于排偶之中”,“偶语而有单行之势”,这是苏轼律赋的特点,只是他比欧阳修更加才气纵横,更加不为律赋之律所拘,纵横排,随心所欲,句式尤为灵活多变,大量使用“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有些律句几与散文无别。

与苏轼同时代的人,如朱长文、林希、金君卿、李廌的律赋风格亦与苏相近。朱长文以“圣人治民情以作乐”为韵的《乐在人和不在音赋》云:“盛德兴乐,至和本人。不在八音之制,盖由万化之纯。既备情文,用写欢心之极;岂专声律,诚非末节之因。”《赋话》卷五云:“朱长文《乐在人和不在音赋》云:‘兴替关时,盛衰在政。桑濮非能致乱也,乱先起于淫辞;英茎非能致治也,治必逢于睿圣。未有功盛而乐乃不作,未有民困而音能协正。荀公尝定于新律,终贻晋室之忧;郑译虽改于旧音,曷救隋人之病?’寓议论于排偶之中,亦是坡公一派。”

从苏轼起,宋人文集中的律赋渐少,南宋文集中的律赋更少,唯一例外是楼钥,所存赋尽为律赋。内容多议抗敌,如《受降如受敌赋》、《箪食壶浆迎王师赋》、《光武乘时龙而御天赋》、《天下可传檄而定赋》,其《击楫誓清中原赋》、《济河焚舟赋》、《高祖好谋能听赋》也是借咏史以议抗敌;议政者有《岁星所在国有福赋》、《尊贤则士愿立朝赋》、《本强则精神折冲赋》;议修身者有《修身以为弓赋》;议儒学者有《子使漆雕开仕赋》、《仁孝二致同源赋》、《孟荀以道鸣赋》。他的律赋也属于“横骛别趋”一路,富于变化,自由灵活,尤好为流水对以加强气势,读之如读散文,如《受降如受敌赋》39 :“虽残寇之臣附,犹两军之交际,非惟伸大将之威,盖恐堕敌人之计。议者曰:‘彼之降也,既挺身而至矣;我之受也,当开心而待之。何必招携之日,乃同御侮之时?’”又如《天下可传檄而定赋》:“向非戴商之民家则相庆,思汉之人心焉悦随,则何以当率土之纷扰也,可空言而耸动之?”《箪食壶浆迎王师赋》:“今也军罔秋毫之犯,人无血刃之伤,是宜至者献酌,来皆裹粮。夏众咸来,功可同于商后;燕民不悦,事有异于齐王。向非东征西怨也,民望来苏;迩悦远归也,众无携贰。又安得辍仰事俯育之物,见心悦诚服之意?……非不知给饷不绝也,何必馈食;酾酒以犒也,奚烦挹浆?然念礼虽薄而心则甚至,食虽菲而情乌可忘?”《击楫誓清中原赋》的“江山有异也,或作楚囚之泣;纲维不举也,至形北客之言”;《箪食壶浆迎王师赋》的“竭蹶而趋也,欣涂炭之时脱;襁负而来也,知父母之孔迩?”这里的“向非”与“则何以”,“今也”与“是宜”,“向非”与“又安得”,“非不知”与“然念”相衔接,使各联一气贯注。楼钥喜嵌虚词于骈句,喜用虚词以舒缓语气,如《光武乘时龙而御天赋》:“念再造丕图也,虽本自于神圣;而独逢兴运也,故能安乎区夏”;“大抵圣不世出也,世必治而斯起;龙不寸见也,时纯阳而后升”,去掉“念”、“大抵”和单句中的“也”字,就是标准的四六句式。

六 “非偶辞俪语,弗足言文”

考试是士子为学的指挥棒,而士子是文学的主体,考试内容及取舍标准往往不仅影响士风,而且影响文风,嘉祐二年欧阳修知贡举对太学体的打击,奠定了宋代古文平易流畅的文风,就是明证。如前所述,宋代多数时间都以诗赋考试进士,“不为词赋,是不为进士也”,因此宋代士人都从小重视诗赋习作,这对提高整个宋代的诗赋水平显然是起了促进作用的。而律赋讲究用典,不熟读群籍,是不可能作到用典自如的,这大大有利于提高宋代士人的知识积累水平。诗赋考试都要求严格遵守诗赋格律,稍不如律,即行黜落。正如清人孙梅云:“自唐迄宋,以赋造士,创为律赋。用便程式,新巧以制题,险难以立韵,课以四声之切,幅以八韵之凡,栫(堆积,以柴木壅塞)以重棘之围,刻以三条之烛(限时完成)。然后铢量寸度,与帖括同科;夏课秋卷,将揣摹其术矣。徒观其绳墨所设,步骤所同,起谓之破题,承谓之含接,送迎互换其声,进退递新其格。”40这样严格的限制当然有副作用,这也是当时有人力主废除诗赋考试的原因。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其弊也有其利:“新巧以制题”,可训练士子的判断力;“险难以立韵,课以四声之切”,可训练士子的基本功;“幅以八韵之凡”,可训练士子简洁的文风;“刻以三条之烛”,可训练士子敏切的文思;“铢量寸度”,更有利于训练士子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王安石变法期间,曾罢诗赋考试而改试经义,结果造成“文馆寂寥” 41,正如苏轼《答张文潜书》所说:“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文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脊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42 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诗赋考试对宋代文学发展的作用。中国的文章无非骈文、散文两种形式,而且骈文作为一种修辞形式,在散文中也大量运用。正如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所说:“非偶辞俪语,弗足言文。”赋是骈散结合、以骈为主的一种文体,经历了骚体赋、汉代大赋、骈赋、律赋、文赋的发展过程。正如今人多重豪放词,而豪放词在宋词中所占比重很小一样,今人也多重文赋,而文赋在宋赋中所占比重更小。骈赋、律赋间用散句,文赋却大量使用骈句。我在《论宋代的四六文》43 中曾说:“在宋代有不长古文的骈文家,但没有不能四六的古文家。”同样也可以说,宋代有不长文赋的赋家,但没有不能骈赋、律赋的赋家。宋代最有名的文赋是欧阳修的《秋声赋》44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5 。《秋声赋》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入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赤壁赋》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后赤壁赋》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履巉岩,披蒙茸。踞虎钓,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山鸣谷应,风起水涌”。所举都是典型的骈律句式;唐庚《唐子西文录》云:“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金圣叹称《秋声赋》“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术也”46 ,试想,如这三篇赋没有以上警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吗?

“横骛别趋”的宋代律赋显然受了北宋古文革新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互动的,骈句作为修辞的重要形式,对提高整个宋文的艺术成就也是起了巨大作用的。苏洵没有律赋传世,老苏的散文实高于大苏和小苏,其文以气势胜,而其气势常得力于骈句。如《项籍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其《谏论上》的如下一段:“触詟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喻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梁王释,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寡。致君之道,尽于此矣。”这里不但大量使用骈句,而且段与段之间还形成排比,这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他的《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自然成文,比喻天下之至文,描写水“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渟洄汪洋,满而上浮”;描写风“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描写风水相激:“纡余委蛇,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徊,揖让旋避,相顾而不前。其繁如□,其乱如雾。……滂礴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濆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正如《古文辞类纂》卷三二所评:“极形容风水相遭之态,可与庄子言风比美,而其运词却从《上林》、《子虚》得来。”这段描写确实具有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为代表的汉赋的特点。仅从苏洵散文就可看出宋赋对宋文的影响。

注释

①《文章辨体序说·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康熙)御制文第三集》卷二一,四库全书本。

③《公是集》卷首,傅增湘校本。下引此书只括注卷次。

④《山堂肆考》卷一二九,四库全书本。

⑤《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律赋》,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

⑥《宋景文公笔记》卷上引,湖北先正遗书本。

⑦《青箱杂记》卷一○,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下引此书只注卷次。

⑧《邵氏闻见录》卷七,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

⑨《履斋示儿编》卷八,知不足斋丛书本。

⑩《升庵集》卷五三《秦少游单骑见虏赋》,四库全书本。

11《赋话》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下引此书不再注版本。

12《苏轼文集》卷二五,中华书局1986年校点本。下引苏轼文只括注卷次。

13知不足斋丛书本。

14《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皇朝文鉴·律赋》。

15《寓简》卷五,知不足斋丛书本。

16《范文正公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下引此集只括注卷次。

17《欧阳文忠公集》卷七四《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四部丛刊初编本。下引欧阳修文只括注卷次。

18《小畜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下引王禹 文只括注卷次。

19《宋景文集》卷三,四库全书本。下引宋祁文只括注卷次。

20《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卷五。

21《攻媿集》卷八○,四库全书本。下引楼钥文只括注卷次。

22《寓简》卷五引,知不足斋丛书本。

23《咸平集》卷九,宋人集本。下引田锡文只括注卷次。

24下举有三韵、四韵、五韵、六韵、七韵、八韵有二平六侧、有三平五侧、有五平三侧、有六平二侧者为例。

25《容斋续笔》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26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

27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校点本):“东坡……海上作《浊醪有妙理赋》曰:‘尝因既醉之适,方识人心之正。’然此老言人心之正,如孟子言性善,何以异哉!”

28《四六话》卷首,学津讨原本。

29《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中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